神州佛音(183)----阆中大佛寺

标签:
旅游文化佛学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183)----阆中大佛寺
大佛寺,位于阆中东南,嘉陵江对岸的大像山麓,初名大像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释迦坐像雕刻完成。宋太宗雍熙二年(985)赐名永安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因于皇家陵名相犯,改赐福昌院。元至元五年(1268)因年久失修,寺庙倒塌。明嘉靖五年(1526)春,退居林下的母恩御史(蓬州周子镇人)游庙,楷书“虎溪”二字,高阔二丈许,镌刻寺左绝壁,至今尚存。神宗四十六年(1618),在旧址上重修寺庙,更名大像寺。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建大佛寺摩岩记》谓郡东江山腰,有寺名大佛,其名沿袭至今。
大佛寺,沿山势修建,从山门依次建有药王殿、大佛寺、北宋墓亭、大象精舍、三层殿、黄家亭子和拂云阁,从大佛寺黄家亭子的观景台可以看到阆中全景。
药王殿和虎溪
相传药王孙思邈在大像山采药,遇到一只受伤的老虎,用药给它治愈后,老虎为了报恩就给孙思邈当了坐骑。以后便有了药王骑虎采药、以及海龙王在空中护驾的石刻形象。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给山上的小溪取名为“虎溪”。
“虎溪”二字,为南宋年间阆中太守吴昭夫建,统制河中母恩所书。明代分巡川北道参政姚诚立重刻,每字高5米,宽4米。左侧为“钱塘吴昭夫建,上柱国赐金鱼袋统制河中母恩书”,小字落款“(大明分)巡川北道参政河东姚诚立重刻”。今更置药师庙,以为纪念。
大佛寺
释迦牟尼石佛坐像,高9.88米。头盘螺髻,面长2.9米,宽2米,为长方形。佛身着鎏金仙衣,胸口袒露,衣褶流畅逼真,赤足长1.8米,踏于莲花之上。左手平放膝上,右手屈施无畏状,衣纹凸起,端庄慈祥。五代龙德元年(921),在大佛身后添刻高10.2厘米小佛4700余尊。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新建千部法华经藏楼。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对大小佛像进行彩妆。元惠宗二年(1336)为大佛贴金身。民国时佛金被盗剥,今日所见,大多是崖壁本色。大佛由三重檐楼遮护,檐下高悬“正法久住”牌匾,佛旁有观音像两尊,一为南海观音,一为送子观音。
摩崖石刻
大佛寺一侧总长150多米的唐宋摩崖题刻、历代碑碣及北魏石狮都是不可多得的古迹珍品。右侧有石窟两龛,内有经幢和佛像,为唐、宋摩崖造像5尊、陀罗尼经幢一处,另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石刻24处,凿崖五穴墓一处,风化摩崖石刻不可辨认者尚有10余处,共延展150余米。摩崖石刻中现存宋徽宗御批敕牒、碑记等石刻,其中敕改“永安禅院”为“福昌院”的诏书,被原样凿刻在大佛右侧的石壁上。北魏石狮刻于约1600年前,为大佛的守护神,唐碑《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阆州永安院新建千部法华经藏记》、宋徽宗崇宁二年《敕改福昌院牒》、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福昌院桩大像佛记》、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建大佛寺摩崖记》等也弥足珍贵。
唐碑《东山大像精舍何居士记》
北宋墓亭
历代寺僧圆寂后,骨灰存放于崖穴。因大佛寺曾经由宋太宗赐名、宋徽宗改名,故墓穴外崖雕有石牌坊与龙纹装饰,以显尊贵。墓亭对面有一座舍利塔,塔身刻有铭文:“师副都刚了澄号碧潭之塔”,为五代十国战乱时期,了澄大师圆寂后的舍利塔。
大像精舍
大像精舍是当年凿佛像的“何居士”临时居住、礼佛修行的地方,“大像”就是大像山,“精舍”就是书斋学舍、讲经堂,现在的大像精舍为1990年重建。
黄家亭子
黄家亭子,也名“诗圣堂”,相传杜甫与阆州刺史一起来此地黄姓人家做客,杜甫写下《陪王使君晦日泛江就黄家亭子》诗二首,后人根据诗意在此地修建了黄家亭子并将诗文刻在石碑上供后人参观。其中有诗云“野畦连蛱蝶,江槛俯鸳鸯。日晚烟花乱,风生锦绣香”。
黄家亭子一侧,是160阶云梯,登上云梯是二层的拂云阁和天然弥勒佛石像。拂云阁内供奉财神。据《三台县志》记载,清人吴立卿游大佛寺诗云:"山势牛头夹寨宽,花朝节近畏春寒。莼根有味惊张翰,芋火何心问懒残。古殿阴深留绀碧,核爆杂沓动旃檀。黄金布地看长脚,谁信兹航普渡难"。诗中记载大佛寺"古殿阴深"、朱栏碧翠,黄金铺地,香火繁盛大杂沓,可见当时之盛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