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170)------夏河拉卜楞寺

标签:
佛学旅游文化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170)------夏河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也是著名的“世界藏学府”。寺庙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喜足讲修弘扬吉祥右旋洲”,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寺庙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第一世嘉木样阿旺宋哲大师创建。康熙五十三年(1714)建立“拉章”(即嘉木样佛官),“拉章”音变为“拉卜楞”,意为寺院最高活佛府邸。
自1709年建寺以来,有80根大柱子擎起的大经堂首先建成,后扩建为140根大柱,也成为今天最大的殿堂,随后拉卜楞寺逐渐建成了拉章、续部下院、时轮学院、医药学院、续部上院和喜金刚学院,以及各种佛殿,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108个属寺、八大教区、六大札仓和90多座主要殿宇的藏传佛教建筑群,总占地面积1000多亩,包含了500多座僧侣住所,形成了特点鲜明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群。
历史上,拉卜楞寺是政教合一的组织机构,既是安多地区的最高学府,也是最高行政首脑机构之一。拉卜楞寺的最高权力集中于嘉木样活佛,是当地政教领袖。在嘉木样领导之下,由总法台、总僧官、财务长、总经头、管理长、亲王管家,僧众代表6人、秘书等组成,负责全寺宗教事务和财务。作为最高学府,他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学圣地,有极为严格的入学、教学、考试、毕业制度,有着建制最为完整的六大学院,五个密宗学院和一个显宗学院,分别是显宗学院闻思学院和密宗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和续部下院。每个学院是一座独立的、但又功能统一的经堂,最大的是闻思学院,可以容纳3000多位喇嘛进行诵经和学习,重要的仪式都在这个大经堂举行。
闻思学院
全寺的中心,在大广场正对面,又称大经堂,为全寺之中枢。一世嘉木样初建时,只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3000多僧人诵经。1946年,五世嘉木样又建了前殿院,至此,大经堂成为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10余亩的全寺最宏伟的建筑。大经堂正殿东西14间,南北11间。正殿内悬乾隆皇帝御赐“慧觉寺”匾额,内设嘉木样和总法台的座位及僧人诵经坐垫,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宗喀巴、二胜六庄严、历世嘉木样塑像。后殿主要供奉弥勒菩萨和历世嘉木样大师的舍利灵塔及其他活佛的舍利灵塔。大经堂于1985年不幸烧毁,1987年完成重建。闻思学院以显宗为主,着重研习印度佛学家所著的五部大论(《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俱舍论》、《戒律论》)。
(网上)
(网上)
医学院
藏语全称“曼巴扎仓柔奄盤琅”,意思为“医明利人洲”。1784年由嘉木样大师第二世久美昂吾创建。该学院僧人主要修习《四部医典》及《菩提道次第广论》;药师、阿閦佛、丹真金刚等佛本尊的密修法。院内主要供奉有上赐白度母,马王金刚像和本寺高僧九美陈耒坚措的舍利塔。有金汁、银汁书写的《般若八十颂》《丹珠》等许多文物和法物。
喜金刚学院
喜金刚学院经堂,建于1879年,仿拉萨布达拉宫的南杰扎仓样式修建。1957年失火烧毁,后重建。主要习修喜金刚的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
时轮学院
建于1763年,正殿东西 5间,南北11间,内供时轮金刚佛铜像。后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和七大弟子像,左右供奉着堪布仓、贡唐罗智仓、旦巴嘉措等活佛的灵塔。主要习修时轮密乘和时轮天文历算。
续部上院
建于1941年,仿拉萨续部上学院修建,正殿东西5间,南北10间,高达三层,顶层为宫殿式,绿色琉璃瓦覆盖,故称绿瓦寺。后殿内供有弥勒佛铜像和十六罗汉像,左为八大药师佛和35尊仟悔佛,右为第五世嘉木样大师父母的骨灰塔及21尊度母佛像。主要习修密宗生起和圆满次第之道。
续部下院
初建于公元1737年,正殿东西5间,南北1间,系藏式建筑,内供密集、怖畏、胜乐等密宗佛像,其后殿供奉一世德哇仓等7
位活佛灵塔,主要习修密宗。
历史上,拉卜楞寺的拉克增(音)活佛还同为十四世达赖和十世班禅的老师,这是继宗喀巴大师同为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老师之后,格鲁派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同时担任过班禅和达赖的老师。另外,现在11世班禅的两位经师也是出自拉卜楞寺。
除各学院的经堂外,拉卜楞寺还有众多佛殿,较为著名的有宗喀巴佛殿、马头金刚殿、弥勒佛殿、释迦牟尼佛殿和大白伞盖菩萨殿等。
弥勒佛殿
亦称“寿僖寺”,“大金瓦寺”,是寺庙很有特色的一座佛殿。寿禧寺,是清代嘉庆皇帝御赐给这座佛堂的名称,现在大殿的正中门楣上,仍悬挂着用汉、藏、满、蒙4种文字书写的“寿僖寺”金字红匾。大殿初建于1788年,1844年由卓尼察汗呼图克图额尔德尼班智达捐资予以翻修,并建金瓦亭。该殿为藏汉混和式结构,最高层为宫殿式的方亭,四角飞檐,上覆盖馏金铜狮、铜龙、铜宝瓶、铜法轮、铜如意,阳光下金碧辉煌,故俗称“大金瓦寺”。殿内供馏金弥勒佛大铜像,高8米左右,两侧供八大菩萨馏金铜像,高5米左右。
大金瓦寺,座落在大经堂之西北隅,在全寺的中轴线上,坐北向南,殿高近30米,外观为5层加顶殿楼宇式建筑,暗棕色“边玛”墙带和绛红色主殿墙,使大佛殿显得庄严雄伟。5层以上加建有宫殿式方亭,四角飞檐雕栋,顶部用金筒瓦覆顶,金光灿灿。清乾隆五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88年),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贡曲乎久美昂吾,遵照第六世班禅华丹益希的法旨,按后藏江仁钦宗的尼泊尔风格弥勒佛殿样式,在拉卜楞寺大经堂西北隅50米处修建一座弥勒佛殿,就是今天的大金瓦寺。佛寺修建由3位技艺高超的尼泊尔工匠主持,佛殿的修建和弥勒佛像的铸造,总共耗资达5万两白银。这是拉卜楞寺第一座由外国人负责施工并铸造佛像的大佛殿,位置在拉卜楞寺的中区和最高处,海拔3100米,在众多佛殿中卓然而立,地位显赫。
马头金刚殿
始建于1922年,由冈喀仓仁波切遵照四世嘉木样仁波切的旨意修建。后于2007年重修落成。主尊马头金刚像高12米,右侧供奉宗喀巴,高3米,左侧供奉3米高的莲花生大师。
贡唐宝塔
贡唐宝塔初建成于1805年,由拉卜楞寺著名学者三世贡唐藏·贡曲乎丹贝仲美大师创建,原名“现见解脱大金塔”,因塔内供有从尼泊尔迎请来的无量光佛像(阿弥陀佛)而享有盛名。嘉庆十一年(1806)年,清嘉庆皇帝御赐“佛光普照”匾额,后宝塔不幸毁于十年动乱。1991年,六世贡唐藏•丹贝旺旭大师主持动工重建,1993年7月竣工,重建的贡唐宝塔是按原规模款式在拉卜楞寺西南角原址建造的。



(1700个一圈转经筒)

(大白伞盖佛母殿)

(辩经处)

(妙吉祥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