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佛音(169)------临夏炳灵寺(石窟)
标签:
佛学文化旅游 |
分类: 旅游随笔 |
神州佛音(169)------临夏炳灵寺(石窟)
炳灵寺,位于甘肃临夏永靖县西南35公里处的小积石山大寺沟中,从刘家峡水电站大坝换乘游艇行驶54公里至峡口,即可看到高耸的姐妹峰、老君洞和山壁上的炳灵寺三个题字。小积石山石林秀丽,是大禹治水的源头。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河水”条中记曰:“河峡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书五笥。” 




炳灵寺,作为甘肃三大石窟之一,约开凿于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前期),正式兴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小积石山属白垩纪红砂岩,颗粒小,胶结性能好,利于雕刻,加之人为破坏少,所以至今保存较为完整。寺庙分为上寺、下寺和洞沟三部分,石窟整体分布在长200米,高60米的悬崖上,其中以下寺最为集中精美。石窟现存窟龛216个,造像800多身,壁画1000多平方米,各种类型的佛塔50座,墨书和石刻造像题记6则。其中169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造像题纪,成为我国石窟断代判定的一个重要标尺。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为龙兴寺,宋代称为灵岩寺,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佛洲”之译音,称“炳灵寺”或“冰灵寺”。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枹罕建立西秦政权(公元385-431年),广弘佛教,而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就成为西秦境内的佛教胜地。同时由于附近地势险要,又是丝绸之路南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中外旅人、商贾经临洮、临夏取道炳灵寺过黄河,经青海、张掖,穿越河西走廊,进入西域,或经青海进入西藏,这里也就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一个枢纽。《高僧传》记载西域佛学大师昙摩毗来到西秦国都枹罕,“领止徒众,训以禅道,西秦奉为国师”,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亲吐蕃,李靖讨伐吐谷浑,侯元鼎会盟吐蕃,以及唐蕃信使往来,都曾经过这里。为保持丝路的畅通,这里曾架设“天下第一桥”,设有“凤林关”。
明代,炳灵寺上寺曾建立密宗院,万历年间修建卓玛殿。康熙年间,炳灵寺上寺又修建了藏经楼、文殊殿、观音殿、护法堂、十六尊教堂、尊音神堂等。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敕封上寺嘉杨隆珠为护法禅师呼图克图(即转世活佛),是康熙册封的十八个活佛之一。
整个石窟开凿年代中,西秦开凿的有2窟,北魏开凿的有9窟33龛,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5龛,又以唐代作品的艺术成就最高。十六国的西秦时期,是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并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时期。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和相连的172窟,造像特点在犍陀罗佛像的特征上融入了中国自身的特色。尤其明显的是,在塑像及壁画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书的名榜,这显然是对汉代以来传统形式的继承。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造像风潮再次兴起,迎来了石窟开凿的第二个主要时期,该期间开凿的窟龛占整个石窟的三分之二多。
到了宋代,由于炳灵寺地处河湟战略要地,战乱频繁,开窟造像之举减少。但炳灵寺仍可寻唐代之兴隆景象。据宋人著作《青唐录》记载:当时“寺有大阁,附山七重,中有像,刻山石为之,百余尺。” 元明时期,炳灵寺石窟的建设主要是重绘壁画和建塔。宗喀巴黄教影响至此,大部分壁画被重绘为藏传佛教壁画,并修建了近50座浮雕塔。清代只是修葺和建造房舍、殿宇。清朝中晚期和民国时期,河州地区的局势动荡不安,出现过五次比较大的动乱,使一些精美的石雕艺术品断头折臂,残缺不全。171窟大佛前的九层楼阁、洞窟栈道、木构窟檐以及经堂殿宇等寺院建筑付之一炬。僧人逃离寺院,佛事活动停止,炳灵寺荒废。
3号窟
开凿于盛唐时期,面积约十平米,石窟的中心凿出一座方形石塔,高两米多,塔檐下雕刻出有精细的出跳仿木枓栱,是研究唐代建筑难得的资料。石塔顶部设须弥座,座上伸出蕉叶包裹圆形塔刹。塔正面划分为三间,采用方形柱子,四面都有浮雕柱头。枓栱直接落于柱头,是出跳枓栱,在唐代建筑中显得较为独特。 


4号窟
初唐造像,马蹄型平面略带穹隆顶窟。正壁雕有弥乐佛一尊,壁画系明代重绘藏传佛教内容,窟门东壁内南侧下方有明嘉靖十六年二月初八日的壁画绘制发愿文石刻铭文。 
6号窟
北周,窟内一佛两菩萨。佛肉髻低平,面型丰圆,五官集中,脖颈粗短,躯体敦厚,身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禅定印。四壁画禅定千佛,佛间以树相隔,千佛下以连环画的形式绘出《猴王本生故事》。从猴王率众猴觅食,到侍卫追捕,猴王舍已救众猴的一系列生动画面,表现了佛教慈悲救世的思想。菩萨头戴方平花冠,面形较方圆,帔巾交于胸下,身体前倾,然后下卷,立于佛两侧,立于半圆台上。 
8号窟
隋代,泥塑造像,塑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侧菩萨为唐代重塑。变现了维摩诘经变中“文殊问疾”的场景。正壁上方佛项光两侧有回鹘文题记,赴会菩萨衣领上绘有中亚波斯风格的联珠纹。窟顶彩绘套斗式藻井阁内,均绘飞天。造像均泥塑,面部丰圆近方行,唇薄耳小,特别菩萨体形修长,衣饰宽松,裙褶自然流畅,既有北魏的清秀之美,也有唐代的圆润之美,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11窟
晚唐吐蕃控制期间开凿,壁画中菩萨头戴宝冠,下诏薄纱透体的长裙,透视技法具有吐蕃特征。藻井中所绘飞天,有唐代画圣“五带当风”的艺术风范。 
13窟
尖拱顶浅龛内石雕一立佛,右手施愿印,左手胸前握袈裟一角,于敦煌唐代洞窟中大量出现的番禾瑞像如出一辙。
16窟
原16号窟,现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内,长8.64米。造像有唐代、明代两次重修层。泥塑卧佛是我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
31龛
唐代一佛两弟子两菩萨
64窟
唐仪凤三年(678年),一佛两菩萨两天王,最具代表性的唐代佛龛,龛上方有唐仪凤三年刑部侍郎张楚金的阴刻碑文,记述了当年唐蕃之间战事及炳灵寺的佛教盛况。
70窟
唐代开窟,明重塑。窟正中木胎泥塑八臂十一面观音,各面竖式排列,共五层,是明代藏传佛教的典型作品。壁画有坛城图、十八罗汉和经变画等。窟外有“大明万历二十九年”的阴刻题记。
82窟
北周,一佛二侍立菩萨,现存壁画分两层,窟顶和门道露出底层,为北周原作,绘飞天和流云等。表层为明代重绘,正壁上部南侧画宗喀巴像。
125龛
北魏,正壁雕释迦牟尼和多宝佛分坐(法华经),两侧两菩萨侍立,看外浮雕两力士。
134窟
北周,正中木胎泥塑一佛两胁侍菩萨,南北侧各一结跏趺坐佛一立佛。窟内壁画为唐代重绘,正壁绘众菩萨和供养人赴会场面,窟顶绘千佛。
何灌题记
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阴刻碑记。河州守将何灌游览所题,何灌为宋徽宗时期的著名神射手。
171窟
位于石窟悬崖上,唐代石胎泥塑弥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凿,高达27米,雄浑庄严。大佛上方左侧为169窟,右侧172窟。
169 窟(图片来源于网上)
距坝面高40米的悬崖峭壁上,是我国石窟中最早的洞窟之一,高16米,宽27米,深15米,窟内编有24个龛,西秦的22个,北魏的2个。窟内主要以《无量寿经》、《法华经》、《维摩洁经》、《华严经》为依据的佛教造像和壁画,说明当时大乘佛教非常流行。现存造像68身,壁画150平方米,这些造像和壁画中的西方三圣题材、十方佛、阿育王施土因缘故事都是我国石窟中最早的佛教题材,具有明显的西域风格,也反映了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风格和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众多的彩绘供养人中,有不少僧人的题名,比较著名的有“大禅师昙摩毗”、“比丘慧普”和“比丘道融”等。窟内造像采取了泥塑或石胎泥塑的办法,佛像特点不像健陀罗造像中典型的雅利安人型,而更多的具有我们北方民族的粗旷奔放和醇厚质朴的特色,已经在吸收外来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注入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成分。窟内壁画的制作方法,一般先用土红色在墙壁上勾出人物形象的轮廓,然后施彩,最后再以墨线定局。这种方法在早期石窟麦积山、敦煌都普遍采用。有的壁画直接用墨线完成,施色多以石青、石绿、赭石、深棕、黄、白、红等色为主,冷暖两色交辉,给人清新明快和庄重之感。
172窟
与169窟通过栈道相连,窟北壁分两层摩崖造像。上层佛像雕于北魏早期,石胎泥质,佛磨光高肉髻,大眼,唇薄,着圆领袈裟,袈裟覆盖台基,双手禅定印,半跏跌坐,其彩绘应该为明代重绘。下层佛像雕于北周,佛像肉髻低平,面略圆,袈裟厚重,衣纹密集。西壁有一木阁,木阁内南、西、北各有泥塑一佛二菩萨,应为北周时期作品,造像后经明代重绘。木阁阁顶凿井分为9个方格,每个方格内为梵文六字真言。
老君洞
始创于北魏时期,为一半中心柱窟,窟内保存有北魏时期的佛教壁画,题材有说法图、释迦牟尼和多宝佛、千佛等。从明代起为道家所居,窟内塑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慈航真人、观音菩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