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原创在河之北王伟历史文化苏东坡 |
分类: 千古一东坡 |
http://s10/middle/5a78a7c6g7474e0a394d9&690
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发现、开采并使用了煤炭(唐宋时期称为石炭)这一山中“遗宝”,揭开了徐州煤炭开采之序幕,东坡也由此当了一回“煤老板”。
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东坡被罢密州任,熙宁十年二月调任徐州知府,四月东坡到任。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河南濮阳)曹村决口,洪水向东南灌流,八月二十一日滔滔洪水抵达徐州城下,并汇流于城墙之下不断高涨。“彭门城下水二丈八尺,七十余日不退……”。东坡带领徐州百姓抗洪两月余,保住城池,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元丰元年(1078),这个寒冬雨雪交加,薪柴奇缺贵的离谱,有时一床被子还换不到半捆湿柴。
当时,山西已用石炭代替木材。东坡受到启发,派人在徐州附近四处找煤,以解决百姓无以为炊之急,终于在徐州西南的白土镇发现了煤,组织人力采挖。白土镇采挖出煤碳,解决了徐州百姓的燃炊之急,生活大计。兴奋之中,东坡作《石炭并序》记录这件事:“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该诗云:
“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
城中居民风裂骭。
湿薪半束抱衾裯,
日暮敲门无处换。
岂料山中有遗宝,
磊落如磬万车炭。
流膏迸液无人知,
阵阵腥风自吹散。
根苗一发浩无际,
万人鼓舞千人看。
投泥泼水愈光明,
烁玉流金见精悍。
南山栗林渐可息,
北山顽矿何劳锻。
为君铸作百炼刀,
要斩长鲸为万段。”
这首诗前几句“君不见前年风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磐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出了徐州百姓为区区烧柴,顶风冒雪,四处奔走,致使城中有人抱被子换柴的状况,冻裂腿脚的苦难情景。充分反映了缺少燃料给百姓生活所造成的艰难程度。
发现开采煤炭之际,“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东坡描写了万众欢腾的喜悦情景,体现了东坡融在百姓之中,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之情。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说用白土镇之煤,冶利国驿之铁作为兵器,犀利胜常。东坡在上奏皇帝的《徐州上皇帝书》中有专门谈利国铁矿的文字,说:“州之东北七十余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地即产精铁,而民皆善锻,……数千人之(兵)仗,可以一夕具也。”可见利国监生产兵器能力之强。用石炭作燃料,可增高炉温,加速铁矿石冶炼过程,改善钢结构,同时可节省大量的木材,故“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不用再砍伐南山木材了“南山栗林渐可息”。东坡积极采取开发石炭,冶铁作兵的措施,不仅着眼于解决百姓的疾苦,而且考虑到国家安危,具有高瞻远瞩的卓越见识。
这首诗的翻译:“你没有看到前年的景象,纷飞雨雪让路上的行人断绝,城中的居民都感到寒风刺骨,冻得小腿骨都快要裂开了。城中燃料短缺,即使你抱着被褥去讨换半束湿柴,跑到天黑也无人肯换。谁能想到这山中就有宝贝呢?那纷杂的黑色美石就是煤炭。这里的煤炭储量丰富,白白让风吹雨打,却一直无人知晓。如今开发这里的煤炭,煤层储存量大,老百姓都很是兴奋,纷纷跑来观看。这里的煤质精粹,是上好的特等煤,能炼出优等焦炭。如今有了煤炭,人们不用再上山无度地砍伐树木,烧制木炭了。从此还能发展冶炼业,打铁炼钢都不在话下。炼出好钢来,可以铸造锋利的兵器,到海里把大鲸鱼斩成万段。”
这首诗内容丰富以诗记事,正面歌颂煤炭开采,描绘了发现煤矿之后当时的情景,记载了诗人的满怀激情,也为东坡诗歌广泛题材,深刻思想,做了最好的诠释,是东坡流传千古的诗篇中较有特色的一篇,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较为罕见。虽然日月如梭,斗转星移,九百多年过去了,但这首诗被吟唱至今。《石炭并序》收集在《苏轼诗集》卷十七中。
东坡在徐州没有片刻得闲,他在百步洪种柳、戏马台植松、白土镇找煤、利国驿捕盗等为徐州百姓做了大量善举,在徐州百姓中留下许多美谈,而首次成功地开采和使用煤炭,缓解了百姓生活燃眉之急又解决了冶铁生产问题,“徐州煤史,始于东坡,徐州百姓千年被其余泽。”
东坡这个“煤老板”是心系百姓,胸怀国家高风亮节的“煤老板”,东坡的这一段政绩,更使他在徐州的建树名垂千秋。因而神宗皇帝褒奖道:“得汝以安,朕甚嘉之”。(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