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坡06】文房四宝,苏东坡最钟爱的是哪一种?

(2010-06-09 08:53:52)
标签:

原创

王伟

在河之北

苏东坡

东坡居士

文化

分类: 千古一东坡

http://s5/middle/5a78a7c6g88a163eae3c4&690
 

对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苏东坡最钟爱的是哪一种呢?这位大名鼎鼎多才多艺的全才最喜欢的是——砚。东坡对砚台最有研究,也最钟爱。他生前收藏许多名贵的砚,有端砚、澄泥和歙砚,其中以端砚为贵。他还下了不少关于砚的精辟论述及赞美文字。

苏东坡自小就与砚结下了缘分,他十二岁时曾得到一块“天砚”。东坡作《天石砚铭(并序)》记载了这件事,“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十二岁的苏轼和一群少年做掘地游戏时,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温润晶莹,为浅绿色。外表和里层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能发墨。苏洵对苏轼说:“这是一方天然砚,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还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元丰二年(1079),苏轼获罪入狱,开始流离失所,来到黄州后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以为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苏轼打开书箱,忽然又见到了它,欣喜异常,把它传给儿子保管使用。装砚的盒子虽然不很精致,却是先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伊秉绶,曾获得一方东坡的砚台,奉为至宝。他在砚底左侧亲笔题刻两行文字:“嘉庆五年,修白鹤峰东坡故居,得此砚于墨沼,汀州伊秉绶记。”白鹤峰是东坡被贬惠州时居住的地方。从砚铭可知,此砚是伊秉绶在惠州上任得到的。伊氏得砚后第二年带着砚进都城,请当时负有盛名的古物鉴识家翁方纲鉴别。翁方纲验证确认此砚确实是东坡遗砚,翁在砚盒上题铭:“东坡先生德有邻堂之研,先生书名在焉。惠州守伊公得之,盖去先生寓此七百有五年。辛酉四月翁方纲铭。”此砚成伊氏传家之宝。这方砚石呈紫色,长21厘米,宽10厘米,厚2厘米。面沾饰纹古朴,削端有一方形小水槽,研磨处微凹。砚底边缘作弧状,四角有略为突起曲形砚脚,中间刻有行草“轼”字和阴文篆书“德有邻堂”的字。砚盒是红木做的,十分精美。

苏东坡曾经用过的端砚还有一方遗留到今世,这方端砚长22厘米,宽13.5厘米,呈瓦形状,色泽如猪肝,中有冰纹,敲击有铿锵之声,犹如石磬。正上方雕有一独角兽,面如狮,下巴有须,五爪登云,二目观日。正面左侧镌刻东坡亲书的行楷“金声玉质,卉垂于瑖”,左下方落有苏轼两字,并有藏宝篆书小印一方,背后上方为“后朵阁瓦”。时间为元符三年(1100)仲秋,宋微宗赵佶即位之年。

北宋熙宁年间,太原王颐赠送苏东坡一方“凤咮砚”,这方砚“涵清泉,闼重谷。声如铜,色如铁。性滑坚,善凝墨。”东坡对其爱不释手,作《凤咮砚铭》砚铭说:“残璋断璧泽而黝,治为书砚美无有。至珍惊世初莫售,黑眉黄眼争妍陋。苏子一见名凤味,坐令龙尾羞牛后。”

元大都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紫金砚,呈风字型,背面刻有米芾铭文,“此琅琊紫金石制,在诸石之上,皆以为端,非也”。苏轼得到米芾的这方藏紫金石砚,嘱咐其子将此砚作为他的随葬品入棺,可见东坡对此砚厚爱至极。后来米芾又得到此砚,说“传世之物,岂可与清静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此砚现存故宫博物院。

好砚成癖的苏东坡喜欢在砚上铭文,从而为后世留下了三十多篇砚铭,对端砚、歙砚、洮河砚赞美有加,许多砚铭写的别开生面,让后世欣赏到东坡的另一种轻快文风。

《王定国砚铭二首》:“利剑只能对付一个人,墨却能写出万代的准则。”又“月亮伴随着众星,有时就刮风下雨,汪洋恣肆的墨迹好像也是如此。乌云布满了天空,一片昏黑见不到天。狂风刮起吹散云雾,星星和月亮依然皎洁明朗。”

《故人王颐之端砚》:“色泽如同马肝,声响如同玉磬,纹理如同水中月影,真是块宝贵的石头啊。而它的品质纯正,它的外形方正天生就与砚形相似,它的主人也是如此。所以可以使用而不可奴役。”

《周炳文瓢砚铭》:“将你当成砚,你却挺个大肚子像个瓢;将你当成瓢,你却腹中充实掀开是个砚。”

《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磨刀石上蘸水,能把金属铁器磨得锋利。雕成砚装上水,坚固致密十分润泽。”

《端砚铭》:“和墨一同形成自身,如同神龟之食。和水一同得人发掘,身带着神镜般的清液。此石有懿美之德,常常置于君子的身边。并不是把它做为玩赏之物,而是为了领悟它的品德。”

《龙尾石月砚铭》:“……它得到了水就像烨烨发光,研上墨就像被遮蔽了的残月。忽然有乌云浮在其上,能看见玉兔在月中洗浴。把这幽然的光亮蘸在笔端,美妙的词句散布在简册上。这文辞流传千古,使这方砚石也不会被埋没。”

《迈砚铭》:“用它来学圣贤之道时常像口中干渴,用它来求取上进时常像是受惊。用它来治理财产时常想着给予他人,用它来书写狱状时常想着放人生路。”

《卵砚铭》:“……跟从参寥子,终生为寂寞。”

《米黻石锺山砚铭》: “……这个楚地狂士米黻,就是隐藏的盗贼。把石钟山雕成了砚台。”

《丹石砚铭(并叙)》:“咸池紫渊,是太阳的沐浴之处。蒸汽化为红色的霓光,光束直抵升起 谷。此处出产这奇异的珍宝,既不是玉又不是石。根据它的材质制成都器,苍璧般的水环绕而流,我在其中耕耘,我在其中种粟。只要投下种子就会有收获,不用炊煮自然成熟。”

《王仲仪砚铭》:“用它的人已经去世而此器仍存,器物虽小而所任重大。”

……

苏东坡用家传宝剑换张近龙尾子石砚后,表露了心声,他说:“仆少时好书画笔砚之类,如好声色,壮大渐知自笑,至老无复此病。昨日见张君卵石砚,辄复萌此意,卒以剑易之。既得之,亦复何益?乃知习气难除尽也。”苏东坡绝对是个“痴砚”,一生也未改变,正是那句“习气难除尽也”。苏东坡一生访砚、藏砚、刻砚、赏砚,乐之不厌,“东坡得砚”也成了画家驰骋想象的一个题材,任伯年、齐白石、傅抱石、范曾等大家都曾描绘过。

其实,不只是苏东坡喜欢砚台,历代文人墨客、上层社会中,都有品“评砚、痴砚”的嗜好。文人学士把太多的赏识与歌咏赋予了砚,也留下许多佳话,从而使它在四宝中独放异彩。晋王羲之曾将砚比为城池,将笔墨比为矛戈铠甲。宋朝米芾曾斗胆向皇上讨要砚,得到后抱起来就跑,连墨汁溅到衣服上也顾不得的理会;康熙朝举人黄莘田千金购砚,并让心爱的侍妾抱砚而眠以滋润宝砚。砚调和了笔墨的功效与沉稳厚重的品性,使笔墨纸砚这四宝融汇贯通。古人有“武夫宝剑,文人宝砚”之说,认为“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这种比喻真是让那些喜爱砚台的文人骚客感觉美滋滋地。

宋苏易简《文房四谱》有句:“四宝研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唯砚而已”。看到这个说法,就好理解了这些文人骚客为何独爱砚台了。(王 伟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