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生命是最严厉的导师
(2016-07-28 07:45:40)
标签:
校园生活人生死亡意义 |
分类: 生活人生 |
我在加入谷歌的第一年曾遇到过几次特别棘手的挑战,但是我都能勇敢面对,而且能在员工士气低落的时候帮他们打气、加油,甚至还用诙谐幽默的方式鼓舞他们。有一次,谷歌员工在谈到“开复最独特的领导力”时,有人提到了“开复的无惧”。
微软官司让我的身心得到刻骨铭心的锻炼,有好长一段时间,我确实觉得生命中再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吓倒我了。但是,经过癌症的生死考验后,我才发现微软官司简直是微不足道,生命还有更大的领域是我们未曾涉足的。能不能真的无惧?我真的不敢说,但是,我相信,我已经有能力将每一段经历转化成一种重要的人生学习,让我的生命可以不断地得以提升和进化。
也许是跟死神打过照面,我对生命的课题越来越感兴趣,很多信息也接二连三地来到我的眼前,帮助我打开视野,去探索更多的未知。
我在视频网站上看到艾妮塔·穆扎尼(Anita
在濒死时刻她领悟到,人生可以:
(1)用无条件的爱来爱自己;
(2)无惧地过日子。
艾妮塔·穆扎尼的经验再次向世人展示了生命的奥秘绝非目前的科学可以解释。
我在《陪伴生命》(The
我从亚历山大医生的那本《天堂的证据》中看到,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因为感染脑膜炎,几乎脑死亡,经过七天濒临死亡的昏迷后,奇迹般地醒来。他用医学知识证明他的复活应该是奇迹,于是着手写作《天堂的证据》一书,描述这七天他灵魂脱壳的天堂体验。他描述的天堂是没有时空概念的,只有三条规则:(1)你没有恐惧;
(2)你不怕犯错;
(3)你被爱拥抱。
经过七天“有知觉的昏迷”,亚历山大领悟到:人在世间是为了灵性的成长。所以不能相信宿命论,必须拥有自由的选择。既然要让人们有所选择,世界上就不能只有善良,必须也要有邪恶,好让人们分辨善恶,学会选择。
少数网友问我:你曾是科学家,怎么会相信这些没有证据的说法?我的回答是:
(1)作者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对人类陷入昏迷状态的分析研究是有科学深度的;
(2)这本书是最近的畅销书,作者的文笔深刻感性,好书当然值得一读;(3)无论是进了天堂,还是只是做梦、幻想,我相信作者是真诚的,写的也是他个人的体验;(4)看了书并不代表一定要相信,信与不信完全由自己判断。
这么多真实的体验都指向一个神性的状态—这个世界是我们修炼灵性的大教室,我们的所有遭遇都是教材。所以,我们应该不带恐惧地参与我们的生命。
想想看,如果我们来到世上都是为了学习,而且我们是各自选择一种人生模式来进行学习、磨炼自己的灵魂。例如,有人选择辛勤工作却又郁郁不得志的人生,有人则选择家财万贯、春风得意的人生……那么,我们将从我们的人生角色中学到什么呢?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同学”,生命的每一个时刻都充满了值得品味、咀嚼的意义。
就像巴菲特所说的:“每个人都是上帝安排到人间的天使。他们的存在,都有一定的道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就是尊重上帝。”我觉得这些对神性的领悟未必是宗教信仰,应该说是一种人生哲学。如果我们相信,人生不止一次,灵性的生命绵延不尽,而且与大宇宙是连成一体的,我们就会更愿意不断地修炼、提升自己。就算最终我们的假设是错的,人生真的会随着心跳停止便戛然而止,但是以这种人生观形成的社会,相对于一个充满愤怒、充满竞争、浮躁的社会,必然是更好的。就像稻盛和夫所说的:“不论你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在台湾推广生死哲学教育的傅伟勋教授说:“未知死,焉知生?”修过死亡学分,我看待生命的角度已经很不一样了,我享受这种改变,我知道我之所以来到这个世界上,绝对是有意义的,就像每一个人的存在,都在肉体生命之外,有一个圆满自足、人人平等的、灵性的生命。因此,人类不是孤独的存在,而是集体的存在。我们的群体意识会让世界更好或更不好。比如,希特勒的崛起并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是当年德国的集体意识,甚至是世界的集体意识造成的。所以,我们更需要谦卑地学习这一生有缘学到的东西。
如果要对我所修习的死亡学分做一个总结,我会说,过去我认为“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每天比昨天进步”“最大化影响力,让世界因你不同”这两句话,不见得是错的,只是我把一种美好的自我期许,变成一种朝夕必争的生活方式。如果要保留这两句话的正向精神,停止让人分秒必争、把自己变成一台机器,我会这么修改:“体验人生,相信感觉,追随你心,世界将更好。”但不必衡量影响力,因为一个人太渺小了;更不要把优化你的影响力当作一生的追求。其次是“体验世界,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富有经验和智慧。”但不必衡量每天的进步,小心潜在的竞争心态。然后,我要再次强调,人生何必在乎自己留下了什么,更重要的是:
(1)我们是否凭着良心做每件事?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世界是
否会更好?
(2)我们是否用无条件的爱来对待周围的人?
(3)我们是否能够真诚对待自己,然后真诚对待别人?
(4)我们是否真诚体验人生、享受世界的真善美?是否度过有所学习、成长的人生?
(5)那些和我们特别有缘的人,打从心里特别喜欢的人,我是否感恩他们?我是否曾花最多时间和这些有缘人在一起?
(6)如果人生真要留下什么,那就为世界留下心存善念的孩子,让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将世界的希望与爱传递下去。
(作者:李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