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基因组》,考验耐心值得一读的科普天书
(2011-02-07 09:53:02)
标签:
芒格德克萨斯州基因组好读书校园 |
分类: 原创读本 |
春节好读书,一是放假时间长,二是有更多有效借口与手段来挤出时间。今年的春节,幸运得很,因为聚会少,过得相当平静,主要原因在于去年同学会几乎全都开了。然而,这种平静冷清的生活状态,却是我所期待,也是在不断追求的。
初二和初三,二天的家庭聚会,我都参与,但因我的日常有序的生活习惯加上我个人的性格,使得我对付这两天游刃有余,既偷得时间,又不失礼仪。定于晚上聚餐,我以中午午休为由,直到快晚餐的时候才下楼聚餐,省去了这段大家聚集一起闲聊打麻将时间,然后,晚餐过程中,因为一年从没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大家都喝得兴起,免不了猜拳又敬酒,我当然也不会清高而躲避,可当吃到9点的时候,我则以酒力不行需要睡觉为由,跑回房间,而这段时间,其它人继续出去喝酒,或喝茶闲聊放烟花。早上很早我就起来读书,但我只会让别人以为我睡得很迟,不敢惊动我。等到快中午,我才出来吃早饭,其实也已经开始要吃午饭了。第二天也是如此。所以这些我挤出来的时间,我都是躲在房间看我2011年第5读本《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或写点东西,我为自己的这种运作能力而喝彩。
今年,也算是头脑最清楚,最少受到酒精浸泡的一年,感觉特别舒畅,每天充满活力与乐趣。大家各做喜欢的事。老婆想洗脸就让她自由去做,小孩想玩游戏就玩个够,亲朋好友想喝酒就一起碰碰杯……其乐无穷,各自尽兴。其实,每年的春节我也就期待能过上这种平淡,却又如此快乐舒畅的生活。这也是我以后生活的模型。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绝对是一本考验读书人耐心的科普书,我相信坚持看完此书的人不多,而看完以后又能认真去归纳想想的人更少。虽说作者马特·里德利用深入浅出和广征博引的方式进行阐述,通本把各种相关的历史、故事集中一起,引人入胜。但对于生命科学门外汉的我,依然如同读一本天书,看不懂,也相当吃力,更多的章节是采用蜻蜓点水式的读书方式,读后几乎不留多少记忆。但还是有几章内容,如有关智慧、本能、压力、记忆、死亡等,深深吸引着我,勾起我对基因、生命与性格的兴趣。每遇这些内容,我都会一口气读完,然后,闭上眼睛慢慢地想想,或联想自己,或讲给老婆小孩听,多少道理,多少常识,多少警告,不断吸收脑中。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是芒格重点推荐的19本书之一,而我也深知这一定不是一本好读的书,因为就芒格的性格与学识,其作风就是学习的书本相当深奥,而且所说的话也需要不断咀嚼才能读懂其义。但无论如何,《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依然是一本我应该尽早读完、并用心去体会的书。选择在春节期间来看此书,更说明此书需要坚强毅力和耐心。虽说,通本看完后,我对于基因、疾病、生命和个体的认识并没有多少提高,可比以前的我却明显明白了许多,这也是我花费十来天努力读此书的目标。
里面大部分章节可能过后就会忘记,有些章节却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收获,给我勇气去看看其它相关的书。其实,对于这种大部头、超越学科之外的“天书”,我还是相对比较有经验,也总能找到许多方法或理由去攻克它。这类“天书”,最能锻炼人,从不放弃读完炼就“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心,读的过程中炼就“不断寻找更多资料诠释与补充,更早跨进跨学科之门”的能力,而最终胜利读完则能炼就“让读简单书更快上手更加容易”的能力……面对此类“天书”,何乐而不读呢?
我也深知“有些书不值得读”、“读书需要方法”、“书读多,并不代表智慧就多”等等。可我依然还是那样,先撇开这些正统的说法,在别人还在争论之中,抓紧时间多读一些书。其实,最近几年,经我手中选择的“天书”,我一本也没放弃过,一本都不少,没读完当前本,绝不启动下一本,此方法来自曾国藩,对我也相当受益。读书,与生活中许多事是相通的。再难,越要有信心去攻克。读书,就是一种坚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虽然当前的收获可能小得无法觉察,但经常带给我们往后巨大的影响。蝴蝶效应大家应该都知道,谁会想到“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伟大是从小事熬出来的,不要太看重眼前的利益,日积月累最终导致成功这是无数成功人士总结的经验。若是读几本通俗易懂的书就能成功的话,那这个世界就没有所谓的成功或失败者,也就没有巴菲特与芒格这种80高龄的亿万富翁依然坚持不断读书的人。所以,我还是认为:读书,不需要全懂,也不需要读得很多,贵在坚持与体会,形成良性循环,因兴趣而读书,因读书而快乐。
17世纪英国诗人德莱登在《都是为了爱》里所说的,“错误像稻草一样浮在表面上,谁想得到珍珠,谁就要深潜下去”。《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许多文字,我感觉更像是珍珠,而非稻草,它向我们讲述了人类走过各个阶段,生命中的各种巧合,向我们展示了人类追求科学、认识自己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故事,企图告诉我们许多古老的哲学,加深我们的认识,提升我们的兴趣,引起我们的警觉,令我们终身难忘,如:
——知识是十分重要,但智慧比知识更重要。如果我们同时拥有知识和智慧,人类的力量将不可估量。
——我们在说,生命之难,是因为我们在适应环境上的成功,是克服了那些让人胆战的困难才取得的。生命在经历了漫长的、大规模的尝试与失败,只有那些达到了越来越苛刻的生存条件的生命,才得以繁衍下去。
——基因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应该是我们的最后一道防线。吃好,睡好,避免精神压力,让你的免疫系统保持健康状态和在多数时候保持愉快的情绪。
——胆固醇是一个充满危险的词,是心脏病的病因,而皮质醇则是其中一项由胆固醇制成的。皮质醇与压力几乎就是同义词。造成短暂压力的因素会导致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迅速上升,这两种激素使心跳加快,双脚冰凉。
——长期心情不好的护士更容易得冻疮,虽然其他护士可能也带有同样的病毒。焦虑的人比起心情好的乐天派,更容易得阵发性的生殖系统疱疹。在西点军校,最容易得单核细胞增多症和得了这种病之后最容易出现严重症状的,是那些被功课压力搞得焦虑不安的学生。那些照顾早老性痴呆症患者的人(这是个压力很大的工作)的抗病T淋巴细胞要比估计的少。
——也许在很惊人的程度上,我们人类是由我们的基因的“意志”决定的,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我们是由我们一生中所学到的东西决定的。
——股票市场指数的走向、未来的天气和海岸线的“分形几何”,都是混沌系统:在每一种情况下,大概的轮廓和事件发展的大体方向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精确的细节却不能。我们知道冬天会比夏天冷,但是我们不知道下一个圣诞日是否会下雪。人类行为也具有这些特点。压力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基因表达又可以影响对压力的反应,如此这般。因此,人类的短期行为是无法预测的,但是长期行为却大致可以。
——自由意志不会由一个基因决定,而是由与基因相比无限宏伟、给人激励的力量决定:整个的人类本性,事先建立在我们的基因组里,具有灵活性,又是每个人所特有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内在本性。这就是“自我”。
这是一本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品尝与欣赏的书,要放弃功利的念头,用坚定的耐心攻克。当沉浸在书中之时,一定会在不经意之中科学与真理所感染,思考于生命与终极等本源问题。读完之后,必然会带来更多回味与遐思,少却了许多争斗与算计。
《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是一部以后还不时会翻动的好书,那些深奥、睿智而闪光的话语,将深抵我心,告诫我还要不断向跨学科努力迈进,与学习不离不弃,不当科学的门外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