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应有的尊重
(2010-08-30 08:18:28)
标签:
教育育儿父母自尊心儿童 |
分类: 读书 |
【河之洲点评】家庭是儿童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学会尊重”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课,也是教育儿童的前提和基础。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只有当我们学会关心和爱护内心深处的自己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孩子,要把孩子当作平等的个体,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给孩子应有的尊重◆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只有当我们学会关心和爱护内心深处的自己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关心和爱护我们的孩子,请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类个体,给予他们应该得到的尊重。
无心的行为或许给孩子带来潜在的伤害:辱骂孩子可以毁掉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消减他们的自我认同价值感;收回对孩子的爱,用这种方法去逼迫孩子做我们希望他们做的事情。这样会导致他们发展出一种害怕被遗弃的恐惧感,同时也可能把他们转变成一个“取悦者”,由此去获得爱与认同;禁止孩子表达他们的愤怒或其他的情绪,这可能引发孩子成年后的一系列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问题;把孩子当作配偶的替代品,这样父母中某一个便把他们自己的问题强压在孩子身上,并寻求孩子们的情感支持。在这样的氛围中,可能创造出“特殊儿童”,成年后他们会发展出焦虑症和人格障碍;当婚姻破裂后,夫妻双方在法庭混战不休,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由此,剥夺了他们作为个体的本性,将他们当作财产对待,对他们的个人情感也没有尊重;对孩子过于拔苗助长,以至于他们失去学习的热情,反而把他们变成低成就者;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让他们失去了自我。
我们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认为孩子具有灵活性,能自我调节。但是,实际上他们并不具备情绪调节的能力,可以去平复成年人对其虐待造成的伤害,他们抑制自己的情感,作为第一道防线。但是,这些压制住的情感往往成为他们不必要的心灵包袱,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也剥夺了他们幸福、平和和快乐的权利。
我发现,大多数家庭都存在受伤的孩子,而他们的家长却意识不到,或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如果父母不去抚平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创伤,那么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往往都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虐待自己的孩子。现今社会,这也成为在各种经济层面的家庭中,儿童遭受虐待的问题逐步升级成暴力事件的一个原因,从而影响到我们自己乃至全社会的安宁。
孩子大脑的功能默认设置通常在他们4岁的时候就已基本完成。然而,虐待加无知型的父母对于孩子的自我价值观以及自尊心的伤害,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修复。通常,这都会造成一段不快乐的人生,而这往往都可以追根溯源到童年与父母破裂的感情关系上去。彻底治愈痛苦的机会还是在童年,父母可以学会对他们的孩子承受的痛苦感同身受。□
(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