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条是再发展的飞跃台
(2010-02-10 09:28:42)
标签:
经济自有资本飞跃京瓷稻盛和夫股票 |
分类: 经济管理 |
危机就是机会,积极的人面对困难或挫折,总不找借口,反而看到希望。
萧条是再发展的飞跃台
萧条是成长的机会。企业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正好有时间来增强体质,为下一次飞跃积蓄力量。就是发展非常顺利的“京瓷”,在这50年中也遭遇过石油危机、日元升值危机、泡沫经济危机等多次严重的经济萧条,但每一次萧条过后,“京瓷”的规模都会扩大一圈、两圈。从这个经验当中,稻盛和夫得出了“应当把萧条当做成长的机会”这样一个结论。
萧条来临,员工团结应对,就可以造出一个“节” 来,像竹子那样的节。经济繁荣时,企业只是一味地成长,遇到萧条,全体员工凝成一股绳,发奋努力,形成“节”,使企业再次快速成长。也就是说,这种“节” 越多,企业就变得越发优秀。
应对萧条最高明的一招,就是在平日里打造企业高收益的经营体质。资金负债表中有自有资本这个部分,相对于自有资本,当期纯利润是多少,这个经营指标就叫“股东资本利润率”。稻盛和夫多次讲到,“没有10%的销售利润率,就算不上真正的经营”。他讲的“利润率10%",是利润相对销售额而言,而投资家们看重的是利润相对于自有资本的比例。
所谓自有资本,就是只要将赚到的钱不断积攒起来就能增加,也就是积累内部留存。企业经营得越好,自有资本就越雄厚。而投资家们看重的是这么多的自有资本能产出多少利润,自有资本越大,而由它所产出的利润却不高,就被认为是投资效率差。
然而,当今的常识却是,这种储备越是充足,经营者却越被视为无能,要被打上“不够格”的烙印。“你们去对投资家们说,他们要给我们打‘不够格’的烙印,那是他们的事”,稻盛和夫曾对京瓷的干部们这么说。日常经营中不断积累内部留存就可以预防萧条。企业总是微利,在内部留存很少的状态下遭遇萧条,企业就难以承受,经营者就寝食难安。企业至少要有10% 的利润率,意义就在于此。
而工作量减少的萧条期也正是开发新产品的好机会。在生产现场,许多技术人员平时就考虑过开发这样那样的新产品,但因为太忙总不能着手研发。萧条时最有闲,这时可以而且应该做新东西。同时,把这些新想法拿到客户那里,因为萧条,客户也没事干,闲得发慌,他们往往会说:“其实我们也考虑过想请你们做这样的东西。”
景气时订单多,即使想要降低成本,也总是实现不了,因此萧条期正是降低成本的好机会。萧条期费用再同过去一样,企业就经营不下去。既然没有退路,只好大家一起努力减少费用,所以讲萧条是降低成本的唯一机会。
萧条时成本能压缩到什么程度,这直接影响到事后企业的经营和成长的可能性。萧条时竞争更加激烈,价格连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仍能赢利,这样的成本,这样的企业体质,在萧条结束后,销售额增加三成、五成、一倍时,利润就非常可观。
萧条期必须保持高生产率。因为萧条而订单减少,要干的活少了,如果仍然由过去同样多的人来生产,制造现场的生产效率就会下降,车间里的工作气氛就会松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把多余的人从生产线上撤下来。稻盛和夫的做法是,只把三分之一的人员留在现场工作,三分之二的人去做平时无暇顾及的车间维修及清扫等工作,或举办哲学培训班,学习做人做事的正确规范。调离现场的员工无论清扫还是做维修工作都很认真。
(本文根据《在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编写,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提供资料。)
(21世纪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