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都桥】天堂的空间感

(2012-06-29 09:13:30)
标签:

康定

新都桥

藏式建筑

河谷

摄影

旅游

分类: 震旦本纪(内篇)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新都桥被称为“摄影师的天堂”。于是我就不想去了。我几乎可以想象到,在本来并不宽阔的峡谷中有一片青稞地,开车经过时可以看到无数的长枪短跑。每个从这里经过的藏民都会被合影,被围观。这让我也觉得恐惧起来,觉得没准自己也会被围观。

后来晚些,看到了类似于“打马过理塘”之类的游记,带图的,然后,直接封杀了一些藏边的地名,如巴塘、理塘、稻城什么的。留下的是德格、康定这样,听起来藏味浓一些的。封杀地名的原因是,感觉那些地方太小桥流水,太无聊了。如果一个目的地的生活方式是可预测的,那它还跟你目前住着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最后是看到了哈尔施塔特和山寨的哈尔施塔特,突然理解了为什么瑞士和奥地利这样的火,还有藏边。它们是有共同特点的,雪山下的小桥流水,小村庄,然后也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在木格措看到雪山时会觉得小气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不光如此,后来还发现了为什么我很难喜欢通常意义上的风光摄影。因为对一个学城规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空间和流线。拍一个地方也是如此,要讲清楚峡谷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从拍摄地到最远的景色的距离大概有多长,进深多少,建筑尺度与景观尺度是怎样的比例。而美丽的摄影,通常都是饱和度不一的颜色的叠加,让人判断不出这里独特的地质地貌或者生态系统,甚至让人分辨不出是在什么地方;即使有虚化,也是平面的,微距的;即使是广角,也变形得十分夸张让人无从推断尺度。对一个学景观的人来说,还要关注这里的地质地貌是什么样的,现在是几月开了什么样的花。

 

职业病起来,反而离美越来越远。比如通常人们会在春秋时分去看雪山脚下的盛开的鲜花,但是对于学景观或者城规的人来说,雪山和鲜花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是块坝子;草地上长的是雏菊、金莲花等啥啥物种,就算不开花也能认出来。可能这就是人们对专业与生俱来的恐惧吧,觉得专业人的眼中没有美感。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当我站在新都桥的山谷里,看着那些我在画报上看到并因此不喜欢的风景,与真实的新都桥感觉如此不同的时候,我终于坚信了我的确有职业病这件事情,而且终于不把职业病看成负担,而看成幸运的事了。幸运的是,看我的照片的人,应该看完之后再看实景,会有类似的空间感,不会感觉差很大吧。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看过《消失的地平线》后,眼前渐渐呈现出清晰的图像来。川滇藏交界的这片,时不时会出现榄尖形或者圆形的坝子或河谷,每一个坝子都是一个镇或者县,四周是雪山。县城里是否能看到雪山,取决于河谷或坝子的大小。坝子与坝子相连的程度,取决于山口是不是好爬。好爬的山口意味着,天亮或者天不亮时出发,天黑就能走到下一个。所以事实上,每个坝子都是个Motel。

这样一来就有规律了。无论是稻城、德钦、芒康、理塘什么的,性质都一样了,再去玩时,就可以根据心情、可达性和时间长短以及县城风貌来挑坝子了。城市和区域规划用在定位旅游目的地上,太方便了。这样写很顺,真改“菲利帕的国家地理杂志”了。

所以,天堂在于坝子和河谷,而且,要小的,海拔高的,不显得广阔,才会显出纵深感来。其余的金秋红叶,小桥流水,与这样独特的地理比起来,都不算是特色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后来第二天,下雨了。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