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出格者必先入格

出格者必先入格
郭震海
(刊发于
某日,到一书法展现场,观书法大师,挥毫泼墨,笔走春风,力透纸背,龙骧豹变,大气磅礴,不由为之感叹。在书法界,凡自成一家者,都有其独到之处,或一气呵成,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如得自然之妙,丰筋多力,一字见心;或笔力飘逸,灿若游云,矫若惊龙,笔法雍容古雅、圆浑妍媚、巧夺天工,自然天成;或险中扣稳,有玲珑飞动之姿,收放有度,运笔独特,技压群雄;或下笔风雷,千里阵云,墨如云烟,有连绵环绕之象,气势磅礴,流畅生动。
欲“拔萃”需“出类”,有人云,自成一家的书法大师,多为不拘一格者,唯有“出格”的“字”,才能独立门派,成为艺术。殊不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出格”首先需“入格”。如书圣王羲之,他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其实,王羲之自幼苦练,据说他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王羲之也正是通过锲而不舍的刻苦练习,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才融会贯通,摆脱了汉魏笔风,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唐书法家怀素和尚的书法写得很好,尤其是草书,独领风骚,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称之为“狂草”,他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得之如此境界,同样源于苦练的结果。怀素少年时家贫,被家人送到寺庙里当和尚,为的是有口饭吃。生性好学的怀素喜书法,就采摘芭蕉叶当纸,用锅灰当墨汁,研习书法。为了用芭蕉叶练字,他在园外大量栽种芭蕉。冬日无叶,他就在一块厚木板上,写了擦,擦了写,天长日久,竟然将木板擦穿。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兆页并称“楷书四大家”。他初学王羲之,后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两人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博得“颜筋柳骨”之美誉。
格,可谓规矩。“入格”与“出格”正如“传承”与“创新”。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期之。欲“出格”必先“入格”,创新,必是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取得突破。书法如此,人亦如此。人生需要大胆求突破,活着需要勇敢去创新,年轻需要不拘一格,但“出格”绝非傲气十足,狂妄自大,“出格”不是无知者无畏,更不是投机取巧或歪打正着。正如一个人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知识内蕴,成熟的思辨能力就有了胆气。凡“出格”者,无不源于真学识、真本领,是致于学、立于勤、得于恒、植于博、专于精的结果。
天下本“无格”,凡事都是在“无格”中“入格”,在“入格”中“升格”,最终才能在游刃有余中自由“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