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金麻雀”
(2011-07-16 12:32:44)
标签:
杂谈 |
【开头语】四年两次到郑州参加“小小说笔会”,始终没有静心来好好写一篇小文,表达心中的感受。首先我觉得自己资历不够,在小小说的大家族中,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小小说创作方面都是“高手如云”。再者,这么多年,名义是喜欢小小说,实质是“叶公好龙”罢了,并没有真正把全部心思用在小小说创作上,常常感觉愧对小小说,愧对老师们的栽培。深夜,写成小文,就算是对小小说,或者说小小说现象的一点粗浅的、表象的认识吧。
飞翔的“金麻雀”
郭震海
真正了解郑州,是因为乘车。多次途径,即使停留,每次也很短暂。手握一张换乘车票,穿越人流涌动的车站,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烩面,对这座千年古都的了解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真正走近郑州,是因为一种文体——小小说。四年,有幸两次到郑州参加“小小说节”。规模、声势之浩大,是我参加过所有的文学笔会中人数最多,规格最高的。参会的作者除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外,触角甚至延伸到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世界各地,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用评论家雷达的话说:“小小说应该成为郑州的文化象征之一、亮点之一。”
一座城市专门用一种文体办一个“节”,这在全国并不多见,“小小说节”在全国郑州是唯一。铁凝说:“郑州是全国小小说写作的核心,小小说写作促进了文学繁荣。”此评价非常贴切。80年代初,百花园杂志社办了第一期小小说专号,全国第一家专门刊登小小说的杂志《小小说选刊》在郑州创刊后。30年的发展,到如今,小小说确实成为当代郑州的一个符号、一张名片。“小小说金麻雀奖”、“小小说终身成就奖”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小小说创作者参与竞争,弥补了小小说品种在全国奖项中的空白。2010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正式明确将小小说文体纳入鲁迅文学奖的评选范畴,这是对小小说这种文体的充分肯定与认可。
一种千字小文体为何能引起如此大关注?除去近几年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为小小说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外,与郑州的《百花园》和《小小说选刊》这两个刊物,和刊物的主编杨晓敏带领的团队的积极倡导、推动、实践、传播和探索是分不开的。冯骥才说:“郑州小小说是中国文学的事情,很多作家都是从小小说入门的。郑州的同行已经把当初的文学现象做成了一种事业。”我从上学开始,就读《小小说选刊》,几十年过去了,不仅“旗帜”不倒,而且越做越大,这是国内纯文学期刊中很少有的,这与他们坚持“推出精品,成就作家;传播文化,服务社会”的办刊理念是分不开的。30年的发展,在郑州小小说的综合性体系已经形成,有选刊版,有原创版,有一套成熟的办刊理念,还有学会、培训班、网站,甚至有小小说的多种奖项的设置,还有每两年一届的“小小说节”,这也催生了令社会各界关注的“中国小小说现象”。同时也带动了精短文学(故事小品、叙事散文)的勃兴和普及,拉长了相关文化产业链条,彰显了其独特的大众文化无穷的魅力。
杨晓敏在撰写的《小小说是平民艺术》中,把小小说定位为平民艺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单纯通脱)、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贴近生活)、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微言大义)的艺术形式。”这对中国小小说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美籍华人学者、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世界语言文学系教授穆爱莉女士说,小小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看中国的变化,小小说是一个最好的窗口;作为成功的文化产品,小小说开辟了一条当今文学、文化作用与社会、人类的新路。在如今社会商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纯文学发展阻力日渐增大的情况下,以郑州为集散地的小小说能够在全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很值得研究的一种现象。当然,这与郑州当地政府的支持也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小小说文体日渐成熟,近年来由民间汇入中国文学的主流范畴,已形成浩浩荡荡的大趋势。
黄孟文先生身为新加坡“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的创建者,他说:“我们非常羡慕中国小小说的发展环境,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小小说作家,更有庞大的读者群体来支持小小说事业的发展。郑州是中国小小说创作的中心之一,每次来这里和其他小小说作家切磋交流,我都感到获益匪浅。”其实,在中国,小小说呈现“三多”趋势:首先是读者多,因为它短小,便于阅读,很受读者欢迎,比如《百花园》与《小小说选刊》,30年来发行总量累计已过亿,精选的小小说增刊、丛书、选集等总字数三千万字,总发行量逾两百万册,呈井喷状态,如今两刊已经走进不少地方的学校课堂,作为学生阅读的必选杂志。其次是参与创作的作者多,借用冯骥才的话说,目前中国的小小说作家有1万多名,成熟作家1500多名,有庞大的发展基础,不会没落。第三是收录教科书,做为学生考试阅读题最多。近年来,有数百篇小小说进入新编的大中小学语文教材,一些大学和高中的专业选修课把改写小小说、点评小小说做为记叙文训练、议论文训练的升级方式。
同时,中国的小小说在海外的中国文学市场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教育领域起到了其它文体难以替代的作用。香港的华文微型小说学会会长东瑞先生表示,目前,香港的许多中学教材都收录有大陆的小小说,因为小小说短小精湛,有趣耐读,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好中文,而且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日本国学院大学的渡边晴夫教授说,日本大学教材中有20本都收录有中国小小说,一般采取中文原文加日文注释的形式供学生学习阅读,效果良好。他作为一名小小说创作者和研究者,与日本中央大学大川完三郎教授主编翻译的《中国的短小说》,不但在日本出版公开发行,还成为日本的大学教科书。
小小说,作为文学领域里的一种文体,日渐成熟,好似一只欢叫的“金麻雀”,靠其短小、耐读等独特的魅力,以郑州为中心,正在影响全国,走向世界,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