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给我上了一堂课

标签:
中国地市报this记者档案腾迅网大学生感恩就业老农良心文化 |
分类: 工作生活 |
网友给我上了一堂课
文/郭震海
记得2006年我到安徽卫视《记者档案》做节目时,在闲聊中,该栏目的一位编导告诉我,于丹教授(时任《记者档案》的栏目顾问)说,一个记者要常怀一颗悲悯之心。我听了很有同感,作家冰心曾说:“漫漫人生路,善良在左,悲悯在右。”善是什么?借用他人的话说:“善就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为。”而悲悯,是一种源于同情又高于同情的博大情怀。我觉得要想做一名合格的记者,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人,一个正直的、善良的、有同情心的人。邹韬奋先生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非圣贤,做不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始终在告戒自己要多一些平民意识,面对灯红酒绿不羡慕、不攀比,直面世态炎凉不灰心、不泄气,默默地用实际行动奔走在属于自己的领地里,用自己的良心去写“本报讯”。
前天,偶尔从过去的信箱里翻出早在三年前写的一篇新闻《呼唤感恩》,此文原发在《长治日报•农家周刊》第二版,很不起眼,后来被《山西晚报•教育周刊》刊用,接着又被新华社以专稿形式发在《新华社每日电讯》上,引起很大的反响,新华网、人民网等数百家网站迅速转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年报》、《上海青年报》等纷纷发表评论,《经济日报•农村版》还专门召开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河北大学等全国10所高校学生参加的《儿子在大学里怎么没学到良心》报道座谈会,会上百名大学生又联名向全国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发出了倡议。上海市在对《中学生守则》作出的修改中赫然将“学会感恩”列入其中。其实就新闻本身而言很简单。编辑部收到一封老农来信,诉说自己不争气的儿子,都上大学了,还不懂得父母的艰辛,在学校大手大脚乱花钱。我看了信后很受感动,没有草率把来信当作一封普通的信件处理,而是根据这封信进一步延伸,对身边几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我采取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算帐的方式,结果通过算帐,学生从中算出了父母的艰辛,算出了亲情,算出了不易,许多学生还算出了哭声。后来我根据此新闻的采写过程写的论文《一封小来信成就一篇大新闻》全文刊发在人民日报社办的《新闻战线》杂志上,获得“第五届中国地市报论文(论著)一等奖”。
按道理,三年多过去了,就一篇新闻而言,已经没有任何的生命力,我只是作为一则采访背后的故事写文后,随手贴在我在腾迅网开设的博客上,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短短两天时间,博客浏览量就超过了130多万(详情请点击:http://user.qzone.qq.com/309782424),仅此一篇小文两天时间阅读量就达到50多万次,网友评论近4000多条,留言无法计算。
一位网友给我发小纸条说:“我想亲口告诉您,看了您的文章我很受教育!今晚我一定要给爸妈打个电话!”第二天这位网友又发纸条说:“我打电话了,你的一篇文章改变了我和我妈妈的关系。我很感谢你!”合肥一位网友留言说:“我是一名80后,今天无意走进您的空间,看过您的文章,感觉灵魂受到一场洗礼!”西安一位网友留言说:“我是一位老师。看了你写的文章,觉得现在的学生应该多看看。我已经下载了,打算让我的学生学习学习!”长春一位网友在留言里说:“感慨、震撼、进而是深思。感谢您给予我们的这份特别的报道,让我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做的是什么!”一位叫“快乐之梦”的网友在留言里说:“我是个母亲看到这个(篇)文章感到好感慨。所以我把它复制给了我儿子,因为他是个刚刚进大学的新生,希望他能够学到点东西。”遵义的一位网友在留言里说:“我看过你的文章之后真的有很多感触.因为我也是一名农村大学生.我深知父母为了我们能上学不容易.但很多时候我们一天的时常消费却是他们辛辛苦苦一天所赚的十倍.我们真的很愧对父母!”一位叫“东方之珠”的网友在留言里说:“看了你写的文章,我很感动,相信我这个当代的大学生会改变的,我会用行动来改变自己!”……
看着这些留言和评论,我被深深地震撼,在网友们为这则三年前的新闻而感慨时,我也在为网友们的留言而感动着,一个记者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莫过于写出报道能产生应有的价值,一篇写于三年前的新闻,如今依然能引起50多万网友的阅读并且产生共鸣,在欣慰的同时,网友们也深深地给我上了一堂课,让我重新认识到记者这个职业的神圣,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新闻的价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仔细想来,只要沉下心,用眼睛去发现,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与群众交朋友、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准确地抓住新情况、新问题,手头就会有写不尽的新闻热点、焦点和亮点,报道也就有了深度,有了厚度,有了分量,有了价值。
感谢腾讯网“思想”频道的推荐,感谢这些网友,又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