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潍坊晚报》 草根诗人的星球.杜敬业(诗孩)

(2011-08-30 22:10:03)
标签:

杂谈

 
《潍坊晚报》 <wbr>草根诗人的星球.杜敬业(诗孩)
《潍坊晚报》 <wbr>草根诗人的星球.杜敬业(诗孩)
 
值班主任:马道远
编辑:李海滨
校对:李艳红
美编:王 
 
草根诗人的星球.杜敬业(诗孩)
 
 
 
一头华发仍搂着诗的奶瓶
 
《潍坊晚报》 <wbr>草根诗人的星球.杜敬业(诗孩)

    68岁的杜敬业现在潍坊市老年大学看大门,1995年下岗以后,他先后干过建筑工地传达、拍卖行门卫。至今他们一家四口挤在一间仅50来平方米的房子里。虽然生活清苦,可他却以“苦难出诗人”的人生观激励自己。不管在何种境遇下,杜敬业从不停下写诗的笔,他称自己是诗孩,是“一个幼稚得再不能幼稚了的会死不会老的老孩子”,他说:爱,是他无处不在的情人;诗,是他永世的奶。

边看大门边写诗 自称会死不会老
 
 都一头华发了

   还搂着个诗的奶瓶

                           ——诗孩《如此诗人》(节选)



  诗孩并不是孩子了,而是一位68岁的老诗人,原名杜敬业,从工厂下岗后在潍坊城区的一家单位边看大门边写诗。第一次见到诗孩是在多年前的一次笔会上,那次去了不少作家和诗人,个子矮小、其貌不扬、略有些瘦弱、穿一件旧老头衫的诗孩在人群里很不显眼,让记者最终记住他并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关于“苦难出诗人”的一段发言,那满脸兴奋、眼睛放光、激情飞扬的表情令记者至今难忘。

  所以,当8月上旬记者赶到东苑公园南边的市老年大学门卫室时,一眼就认出了诗孩。几年不见,他还是老样子,那双眼睛依旧那么明亮,只是背微驮了一些……他看到了我们的车后,热情地边招手边小跑着将车引进了老年大学的院子,看着他轻松跑动的身影,感觉眼前的诗孩似乎不像已年近七旬的老人,而如他在诗中所写的那样,是“一个幼稚得再不能幼稚了的会死不会老的老孩子”。

  记得曾有位作家说过,写诗需要激情,一个活力四射的青年诗人,当他上了年纪激情不再时,可能就写不出好诗了,此时历经沧桑的他们写散文和小说就会有更多的生活感悟和体验了。确实,有些写诗的人走过青年时代后,不少都撇开了诗,改写散文或小说去了,有的甚至投笔从商从政,彻底离开了文学。

  但记者在与诗孩交谈时却发现,这种说法在诗孩身上无法得到印证。他虽然是快70岁的人了,头发已经花白,但仍然有着青年人的敏锐、激情、活力,甚至偏执。一旦谈起关于诗歌的话题时,他会手舞足蹈的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果真像一个搂着诗的奶瓶的“老孩子”了。

  走进门卫室,发现靠窗一张破旧的写字台,桌下堆满了书籍,其中一捆是诗孩1999年2月出版的诗集《鱼目混珠》,里面收录了他150多首呕心沥血写就的诗歌。



狭窄卧室内一角 是他逐梦的天堂

    全部家当 是那盏独臂灯

  和桌底那些纸箱里的书

                     ——诗孩《纸为媒》(节选)



  上午九点,交接班的另一位门卫准时到了,诗孩收拾了一下,将没舍得吃的一个桃子放进记者的车内,让记者路上解渴。记者想让他上车一起去他的家里,他却一边推出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边说:“我是个骑车子的命,坐不得轿子,一坐就晕。自己骑车子回去……”记者再三劝说无果,就按照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位于奎文区福寿东街虞河西岸的家。这时,却发现骑自行车骑得满头大汗的诗孩已经到了,原来他怕记者久等,就一路急蹬自行车,窜过三条马路赶在了记者前头。

  诗孩住的楼房是上世纪80年代初建的老楼了,楼道里的楼梯有几处已经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窟窿,记者踩在上面竟有种站在悬崖边心惊胆战的感觉。进入室内后,发现诗孩家里十分逼仄,仅50来平方米的空间里,除去厨房和卫生间外,狭窄的客厅里也摆上了一张双人床,诗孩写诗的书桌挤在卧室内的一角,桌上摆了一排书,一盏独臂台灯,还有一台转动时“哐哐”作响的小台扇,剩下的地方仅能容诗孩坐下来写诗了。由于空间太小,加上光线不好,记者想找个理想的位置和角度给他拍照都无法做到,只好站在门口拍摄了几张他忙碌的身影。

  在诗孩狭小卧室的书桌底下,记者看到了他摆放整齐的70多本诗集装订本,这些装订本里共收录了他的8000多首诗歌,全部用钢笔手写而成,在写之前,他还细心地在白纸上叠上了笔直的暗格,将每一行诗都认真地写在暗格的里面。

  由于家中四口人挤住在一套小房子里,诗孩收藏的书籍几乎没有容身之地,桌子上摆不开了,就转移到了阳台的旮旯里和床底下、窗台上。每当需要找一本书时,诗孩要费劲地翻找三四个地方,还不一定能找得到,有些书因天长日久已被压在柜子底下了,要想拿出来,必须把一个个箱柜移开,费很大劲不说,有时还是徒劳的。

  就是在这样窘迫而局促的环境里,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诗孩每天都坚持着写诗、读诗、吟诗……



不管生活如何不顺 只要有诗为伴
 
 
上帝是公正的

            左手给了他磨难 右手给了他诗

                         ——诗孩《诗人小传》(节选)

 
诗孩说,他与诗歌是有缘分的。

  1962年盛夏,正在潍坊师范上二年级的诗孩被批准当兵了!众所周知,在那个年代入伍参军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不但本人有了大好的前程,还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荣耀。诗孩高兴之余,就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当兵》,并踌躇满志地走进学校的广播室,大声朗诵了自己这首处女作:“开往军营的路上/爸爸笑得响亮/妈妈掩面抽泣/哥哥姐姐在前头开路/弟弟妹妹在后头紧追……”当时,这首顺口溜在全校颇受好评,也为光荣参军的诗孩壮了行色。

  从那时起,18岁的诗孩便做起了诗人梦。

  因诗孩是那批新兵中唯一的中专生,这在当时的部队里已是高学历了,所以他入伍不久就担任了副班长,团支部副书记(当兵前在学校入团)。一年后又被发展成了入党积极分子。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有文化知识且笔杆子过硬的诗孩将很快成长为一名有前途的部队干部。

  但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在那个讲阶级成分的年代里,一桩突如其来的事让这一切发生了逆转。当他入党政审时,外调人员从其家乡了解到他家是地主兼资本家,这事不但让他的入党成了泡影,而且还引发了连锁反应,部队把他当不合格品按退役处理了。回到地方后,这一档案材料又一如既往地压了他大半生。

  复员回到潍坊后,他进取心不减,仍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且业余爱好文学。后来他被调动到当时的华丰机器厂教育处当职工教师。1986年春,厂党委领导授意他组建文学创作小组,爱好文学的他有了用武之地。他在厂子里发起成立了萤火文学社,创办了集诗歌、小说、散文等体裁于一身的内部文学刊物《萤火》,由他任执行副主编。厂内的30多名喜欢文学的职工先后被他发展成为了社员,在他的带动下,热情高涨的社员们纷纷为《萤火》写稿。前后共出了13期,每期100多份。除在厂内分发外,还报送市机械局、市文联、市宣传部等上级机关。使潍坊华丰机器厂职工业余文学爱好者办的这本土《萤火》一时成为在潍坊颇有影响的企业文学刊物。也在华丰机器厂职工中培养、发现和推出了一些文学创作人才和笔杆子。

  可是,磨难依旧没有放过诗孩一家,因为某种原因,他的妻子被开除了公职,他也被下放到车间劳动。一家四口仅靠他几十元的微薄工资度日,家庭几乎陷入了困境。后来,在一位厂领导的关心照顾下他才渡过了难关。但好景不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他所在的华丰机器厂合入潍柴,1995年诗孩与一部分工人一起下了岗。

  下岗八年、退休九年间,诗孩先后干过建筑工地传达、拍卖行门卫和老年大学传达。在这样的境遇下,诗孩仍然没有停下写诗的笔,并且还起了一个“诗孩”的笔名,幽默地称自己是生活在诗歌里的“老孩子”。
 
那只秃笔已走了五十年
 
 
《潍坊晚报》 <wbr>草根诗人的星球.杜敬业(诗孩)

    诗孩说:“如今物质生活好了,但有些人的心却空了。如果大家都忙着为看得见的物质奋斗,没有人守护那种看不见的精神,那么我们的精神、人心、道德将如何传之后世?”从18岁写处女作《当兵》算起,50年了,诗孩用生命的热血写下了8000多首诗歌,他要用自己火热的文字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精神财富。他说:“如果没有碰到诗,或者说,诗没有找到我,我多半早已被厄运吞没,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可以说是诗拯救了我,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



灵感喷涌 50年创作了8000多首诗歌 

 五十年 五十年了啊

     一支走秃了的笔还在走着骨头

                        ——诗孩《信徒》(节选)



 “诗是我浮沉在生活海洋里的半截木板,卧在琴上,全部的感受是灵魂的颤抖”。诗孩与记者谈起诗歌创作时有些激动地说:“诗已锲入我的灵肉,长为一根骨头,无法子剔除了。”

  从18岁写处女作《当兵》算起,到现在整整50个年头了。50年来,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已变成两鬓染霜满脸沧桑的老人了。岁月的流逝,容颜的改变,并没有使诗孩写诗的笔有任何的停滞,不管日子多么艰辛,生活多么无奈,他每天都和诗歌为伴,一旦写起诗来,一切烦恼与不快都被他统统抛到脑后。

  刚开始写诗时,诗孩经常一字一句地斟酌,有时为了推敲一句诗里的一个字,他竟会忘了吃饭。有一次在上班途中,他突然想起前一天晚上创作的一句诗,还需进行斟酌,遂陷入沉思中,边走边琢磨,沉浸在诗歌情境的他到了单位门口都没看见,一直走出了数百米,他才恍然间从诗境中醒悟过来。

  渐渐地,诗孩越写越得心应手,也越有灵感,他在床头、柜子、厕所里都准备着纸笔,一旦想起一句诗来,就会马上记下来,经过一番酝酿后,一首诗就会很快完稿了。在他创作最高峰时,一天竟写了24首诗,几乎可以与曹植的“七步成诗”相比了。

  记者在他的70余本诗集装订本里看到,仅1993年他就写了1000多首(一年装订出了11本诗集合订本,几乎达到了每月写一本诗集的速度)。诗孩告诉记者,他诗歌创作的源泉一旦打开了,就会不断喷涌,灵感一个接一个,跟泉水一样汩汩地往外冒,不写下来就会感到比失去金钱还要痛心,有一种负罪感和失落感。

  50年来,诗孩先后创作了8000多首诗歌,用秃了的钢笔已经数不清了,他保存下来的最早的诗稿纸张都已发黄,但上面的诗依旧很新颖,读来朗朗上口。看着抽屉里的一堆用秃了的钢笔,诗孩由衷地说:“如果一天不看书就会感到少了什么似地,很不自在;如果三天不写诗,我会浑身难受,痛苦不堪,晚上都睡不着觉。”

  关于他自己,诗孩在《老头儿种情》一诗中写道:都七八十岁了/手里还捏弄着那支/瑟瑟笔/银发/是三千张/飘飘白纸/每一笔/种上去的都是黑发……



快乐作诗 用激情为后代留一份精神财富

 当我醒着的时候

  诗歌把我带入梦境

                         ——诗孩《灵海漪语》(节选)



  “如今物质生活好了,但有些人的心却空了。精神荒芜了,道德就必然溃败。如果大家都忙着为看得见的物质奋斗,没有人守护那种看不见的精神,那么我们的精神、人心、道德将如何传之后世?”面对物欲横流的当下,诗孩的眼里充满了忧郁。他说:“我生活中的最大快乐就是写诗。”

  已近古稀之年的诗孩一边为生活而奔命,一边用火热的激情写诗。在他的作品中,乡村及城市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似乎都可以入诗,总是信手拈来。在他对“炊烟、月夜、风筝、广场、密林、坚硬的种子、慵懒的早晨”等城乡惯常的描述中,不时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诗句出现:“您的灯熄了/我知道您还亮着眼睛的灯在想我/我在远处守望着您的梦”、“小儿子捂着眼捂瞎了日头的滋味”、“树走到春天/树身绿了/你是走不回春天的/但你的情绪绿了……”这些经典句子,都是他在对生活进行了切肤体会和充满爱意的观察后才写出来的。

  记者从诗孩的诗集中感受到,他的诗大都通过生活中的意象,展现自己的思想,而且诗句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诗歌的风格上诗孩的诗最大的特点是朴实无华,意味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从某中意义上说,自然界的一切都可能成为他诗歌中的喻体,使其语言清新活泼、生动形象,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为一位从传统文学中脱胎出来的诗人,诗孩的诗中没有矫揉造作和时尚的词汇,有的句子甚至还略显粗糙,这反而更能接近他要表述的本质与核心。在很多人处心积虑创造新奇的时代里,诗孩朴实无华的语言、平凡的比喻,构成了通篇的诗意。从而,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片天性善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家园,并给当代诗坛带来了生气和活力。

不向苦难低头 与诗相依为命

     有一天 当我写不出东西了

  那将是我离开的时候

                  ——诗孩《诗魂》(节选)



  诗孩大半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生活一直过得十分清苦,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痛苦而丰富的人生”。他之所以没有向苦难低头,没有溃退,没有投降,没有背叛自己的良知,是因为他一直在诗中追寻着一种超越现实规范和利益计较的人文精神!他说:“幸亏世界上有了神圣的诗,使我的命运才出现了生机,消解了心中的一些晦气和块垒。如果没有碰到诗,或者说,诗没有找到我,我多半早已被厄运吞没,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可以说是诗拯救了我,我与我的诗相依为命。”

  “权力与金钱塑造出来的崇拜,将会是被历史砸碎的泥胎”。

  “在一个拜金的世界,我们听不到天堂的歌声”。

  “顺笔上“天国”,逆笔下地狱。文之殇”。

  “小草倒下是睡觉,大树倒下是尸首,我倒下是站着”。

  在软骨病流行的当下,身材瘦小的诗孩用他的心灵之笔写下了一首首刻骨铭心的诗——中国人不能只长皮肉,更要长筋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诗孩诗篇的存在就是真诗人和真诗篇的存在。

  他在《遗产》一诗中写道:“我一无所有/将生锈的一生/敲打一把不锈的钥匙给你……”

  在写作中,诗孩隐隐有种担心:万一有一天自己一旦写不出东西了,那将会是一种精神上无法忍受的痛苦。所以,他这样说:“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了,将是我生命结束的时候……”

  为此,他在诗集中写道:诗孩老矣!仍在昏黑的灯光下,以渐秃的颅蘸以泪水合着血的墨汁涂抹……诗孩殁后,祈愿他的大量诗稿,在缪斯的领地上为他堆起一座灵动的不散的坟丘。他的祭日不在春天,更不是清明,他的祭日该在隆冬。祭品是散落的诗魂飞成漫天白花,落地无痕,玉遍天下…… 
 
一生只媚好诗不媚名人
 
 
《潍坊晚报》 <wbr>草根诗人的星球.杜敬业(诗孩)

    诗孩生活虽然清苦,但有一份文人的傲骨。正如著名诗人桑恒昌所说,诗孩耿直而且偏执,他的正直和胆魄是第一流的。他从不媚权贵,不媚名诗人,在他眼里,诗是唯一令他屈尊,令他痴狂的,他始终保持着一份文人的风骨。他出版了诗集,只要遇到喜欢诗歌的人都会免费赠送,祈望用自己纯情之笔写就的诗歌温暖净化每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日趋麻木的心灵。

谈诗论道 耿直诗孩对名家诗句提看法

 诗 是我们的

 小小的新房啊

                   ——诗孩《隐者》(节选)



  为了广交诗友,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收入微薄的诗孩还经常到各地参加笔会和改稿会。1993年底,他在参加《黄河诗报》改稿会时结识了济南的全国著名诗人桑恒昌老师,此后便与桑恒昌书信来往,互赠诗集,结下了不解之缘。尽管诗孩比桑恒昌仅小两岁,但诗孩却以学生的身份虚心向桑恒昌学诗,对他的诗作多有揣摩,时有心得,从中受益匪浅。

  2007年5月8日,诗孩带着部分新的诗作专程赶到济南,与桑恒昌等诗友痛快尽兴地谈诗论道一昼两夜,在谈到桑恒昌《打蚊子》一诗中的“浮雕在墙上”和“正法之后”两句时,诗孩直来直去地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这两句大同小异,可删去一句,“浮雕”有褒义,换用“正法”较妥。结果引发了一场争论,有的诗友提出,“浮雕在墙上”意象鲜明,有立体感,还是删去“正法之后”好些。有的则提出两句合一,调改为“正法在墙上”。有的则认为,还是保持原貌,不作任何改动更够味。当时大家提出了“蚊子的四种打法”,虽然没有统一起来,却显示出放射性思维,有益的探讨。

  著名诗人桑恒昌评价说,诗孩耿直得可爱,也偏执得可爱。我们也经常争长论短,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喝酒。诗孩的正直和胆魄是第一流的,我不及他。他能指我不足,用他的灵动助我灵动。他清醒的思维和灵动的文笔,令我欣喜!

  2008年8月19日,诗孩在北京打工的女儿用打工的钱为他买了一台电脑。在儿子的帮助下,诗孩开始上网通过电子邮件与文朋诗友交流作品和创作心得。之后,诗孩又在新浪上创建了“情迷爱情岛”博客,将自己创作的大量诗作放在博客里与诗歌爱好者切磋交流。

  如今,诗孩博客的点击者已遍及天南海北,有身在澳大利亚的朋友还点看并评说他的博文呢!看到自己的诗歌在传播,他那“青春不老的心又返老还童了”,不几天就会在博客这个“小小的新房”里更新出刚刚创作的新诗来……

  “写诗须有缘分,读诗也得有情人。”这是诗孩诗集中的一句,自称民间诗人的他把手中的笔,当做生命的支撑——拐棍儿,自嘲不打狗,不防身,虽不能点石成金,却可以点纸成诗。他孩童时迷故事,后来迷文学、奥玄、经典,经历坎坷,读书驳杂,在工余痴迷于以诗歌为主的率性文学创作,至今已创作诗歌、评论等8000多首(篇)。自1987年以来,他先后在《当代诗歌》、《星星诗刊》、《黄河诗报》、《诗歌报》、《朔方》、《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山东文学》、《诗刊》和香港《当代诗坛》、台湾《秋水诗刊》等刊报发表诗作700多首。1999年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个人诗集《鱼目混珠》。

  诗集出版后,只要遇到喜欢诗歌的人,诗孩都会免费赠送,祈望用自己纯情之笔写就的诗歌温暖净化每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日趋麻木的心灵。

  诗孩是一个诗痴,一个以青春梦为伴的人。他的诗缘于爱,会将读者渐渐引入佳境,升入幻境,不但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情的慰藉、心灵的触摸,还能灸痛其灵魂,让阅读者拥有一份永恒的精神财富。



性格偏执 爱诗如狂只媚好诗不媚诗人

   诗人是个蝉蜕

     诗人站在诗人的前面

                          ——诗孩《诗人》(节选)



  “读好诗是需要一点悟性,一点人生阅历,一点学养,一点人格品位的。当然不是任何人都可心领神会的。写好诗有难度,读好诗也有一点难度。好诗是些以入妙之笔,捉入妙之句,以入妙之句,捉入妙之趣甚或是些井口虽小,却深不及底,妙乎其妙,神乎其神的东西。”

  诗孩对于喜爱的诗,是偏执的,他经常说:“我们媚好诗,但不媚诗人。即使好诗人甚至大诗人也不能媚他。大诗人是不需要谁为其涂脂抹粉的。”

  诗孩觉得,这几年中国诗坛各路诗人粉墨登场,也存在一些二流诗人被刻意拔高、平庸无味的诗作获了大奖的现象,个别优秀诗人的诗作反倒成了陪衬。诗孩对此义愤填膺,他认为评奖中有许多非诗的因素,在他看来,诗是纯粹的,是不容被玷污的,他怕诗坛权威的审美观念僵化和只见山头,不见平川大海;只见权势,不见布衣的限界的狭窄。

  诗孩坚持“苦难出诗人”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功成名就的诗人,他的前期作品可能是一流的,可他的后期作品再难达到这个水准。地位的优越化不但很难促其创作,反倒成了其作品蜕变的助推器,是断难成为大诗人的。除非他是位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迷失心性的天才诗人!

  诗孩说,任何艺术作品,尤其诗歌是在磨难中涅槃的。好诗拒绝自以为是,拒绝养尊处优,拒绝依傍权势。“专业作家”、“专业诗人”这类词句是很刺眼的。诗孩认为,专业作家或专业诗人应该是大师级的,起码是非常优秀的!可现在的情况令诗孩担忧:不少“专业户”仅是刚刚入门,大抵只有十之一二当得优秀二字。作家、诗人的创作也是不好划级的,一级里多有名不符实的。

老人光明磊落 骨头硬过石头

     纠缠不清的 是些总也

解不开的疙瘩

                           ——诗孩《荷包》(节选)


    诗孩的心中只有诗,好诗他赞美,不好的诗他会忍不住点评。诗孩开通博客后,一下子打开了与外界交流的窗口,他经常在博客上与各地的朋友交流。诗孩喜欢与诗友交流诗歌,但有时也会招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诗孩在博客交流中得知济南有个写诗的青年叫魏东建,一直未谋过面。近期在济南的一个诗集研讨会上见到了他,魏东建默默递给诗孩两本自己写的诗集,回潍坊后诗孩翻看了一下,觉得有话可说,便即兴写了篇诗评。诗孩的评论被魏东建发现后,转载到自己的博客中,没想到竟招来了非议,一名“新浪网友”在网上对他指责:“诗孩,看诗的傻孩子,别看了,长大了懂事了再看诗吧,别读什么狗屁价值诗人的诗……”

  还有网友指责魏东建:花钱雇人、自我吹嘘,靠炒作出名。

  魏东建解释,关于与民间诗人诗孩先生的交往就是一面之缘,没有任何见不得的交易,当时送他诗集我也没有提出要他写评论的请求。

  文章转载后发现匿名恶意评论,魏东建曾第一时间与诗孩联系,问是否需要删除。诗孩说千万不要删除,可以做正面答复。诗孩心胸坦荡,无所畏惧,他最僧恶私下里干搬弄是非的勾当。于是魏东建、诗孩和网友你来我往,唇枪舌箭,颇有火药味。

  一位诗友得知说,做文化的,做到自己问心无愧,保持一份文人的风骨,即可。对所谓的新浪网友,诗评可以就事论事,动辄上升到人身攻击的程度,确实不妥。

  可见老人的光明磊落,他不怕暗箭中伤,这就是诗孩的性格,他尽管贫穷,但他的骨头始终比石头坚硬!
 
 
文字/照片
  本报(《潍坊晚报》)记者 秦子虚 

 
草根诗人的星球.马国友(略)
草根诗人的星球.刘竹坚(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