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一年前就琢磨着要给南瓜在上学前班前换个学校,至于原因,可能大家以前看过,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就是当妈的殷殷望子之心吧。
于是借着去年在家闲着,对阿根廷的学校好好做了做功课。真是无知者无畏,了解的越多倒反而失去了主意。
大体说来,阿根廷的学校存在两类:公立私立之分。公立学校因为只上半天课,且众所周知的各种由头的罢工啦放假啦不负责任啦,基本是放羊式教育,所以我们没有考虑。而私立学校里面,又分传统私校和新兴双语学校等等。
一开始,跟国内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我直接瞄准了那些双语学校,谁让英语所向披靡呢。无奈,那些据说口碑不错的好学校都在城外,路途遥远让接送成了主要问题。不过我还是粗粗了解了几家。
在多方打探下,听说一家以美国总统名字命名的私校,竟然是美制学校,也就是说,人家是英语教学、美国承认学分的学校。去网页一看,大概明了,人家基本上针对的是在阿的美国外交官啦、高管啦、商人啦等等,当然本地人如果要进入也可以,银子的拿来,相当于国内的贵族学校吧。当时听说幼儿园费用就是我们南瓜学费的两倍多。我们望着那银子兴叹的同时,安慰自己——毕竟咱生活在阿根廷,还得学好西班牙语,别把英语当主课西语当外语给本末倒置了吧。
接下来,还是熟人介绍的一家以美国总统命名的双语学校。各方面都不错,接待态度也很好,表示有位置,但只有半天班。谁知介绍我的熟人几天后专门打电话给我,让我好好斟酌是否选择这个学校。她的孙子就在该校就读,可怜孩子从学前班起就每天6点钟起床,6点40坐班车上学,每天下午回到家都已经五点多钟,写写作业吃了饭累的倒头就睡,每天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她问我,你想清楚,这样路途远压力大,大人小孩都那么累值不值得啊。说的我也一时语塞,对啊,孩子这么小就这么重的负担,到底为什么呢?
于是在犹豫中,采纳老公的意见,找一个离家近也相对不错的传统学校,幼儿园和小学吗,先上着,中学再好好找。幸好我家附近学校众多,又是一遍细细排查:专门的男校不去,怕对孩子的心理以及以后的发展不利,宗教气氛太浓的也不去,我不想强加给孩子信仰,没有小学中学的完校不去,进去一年又得重新找小学还不够累呢。找来找去也算是看了七八家,至于结果就是,我满意的人家没位置,人家有位置的我不甚满意,你说是不是人都犯贱那?
有一家学校,据说口碑不错,去年我就打电话过去想了解一下,人家先问我:“你是前学生吗?”,不是,“那孩子有兄姊在学校就读吗?”,没有。“奥,是这样,我们学校名额有限,只优先本校前学生的子女,以及在校生的兄弟姊妹。”靠,这学校难道是封闭式的吗?照这么循环下去,不是要近亲了吗?我本想辩驳,不是据说有中国外交官的子女进去了吗?他们算什么呢?可是连辩驳的嘴都没张,我就放弃了。谁让人家牛呢?
接下来,又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好学校——即历史长、规模大、完校等等。一询问,什么,明年的学前班啊?我们的报名期已经过了,而且名额肯定满啦,我们自己的学生都招不完呢。啊?后年?后年你们就得直接问小学部了。啊?你们还有兴趣啊,那就来参观一下吧。于是我们舔着脸带着必败的心态走了一遭,很是相中啊。可是,人家摆明了就是满员了啊。我们使出杀手锏——如果我们老大实在进不去也没关系,偶们家还有老二,从两岁班就打入敌人内部总行吧。可敌人显然已经参透了我方的心思,不出两天就给了回复——老大老二都没名额啦。当然,人家态度不错的劝我说,两个孩子还是上同一个学校方便些吧,我再给你推荐几个跟我们差不多的学校?
我又按图索骥接着找去。什么要求都没有就可以上的,我怎么感觉不太踏实,觉得他们这也忒松了,招生没要求,我反倒犹豫了。
今儿个好,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又去了一家传统私校,哎呀反倒刺激着我了。怎么回事?跟校长聊了几句后人家就问我,我们这个是教会学校你们知道伐?知道的。你们是天主教徒吗?啊,不是,但我们不拒绝我儿子成为天主教徒。(真心话,因为在阿根廷,基本上不错的学校都是教会学校,这入教是迟早的啊。更何况南瓜姥姥这边都是天主教徒呢。)恩恩,人家校长迟疑了,我们希望学生在家里受到的教育和学校的一致,也就是说。。。。明白,就是怕我们跟上帝作对是吧,不会的,我们怎敢质疑万能的上帝呢?在天主教国家,我们还是识时务的。但是,恩恩。。。。我听出来了,这校长和着是拿宗教说事啊。我来气了,反正我也不打算上了,就跟你叫板了。您刚才不是说您这里也有外籍学生吗?比如说印度的?难道他们的父母都是天主教徒吗?(恕我无知,印度人不是信印度教和伊斯兰教者居多吗?难道阿三为了上学撒谎了?)你们不是要在招天主教的学生,而是要招天主教的家庭,可以这样理解吗?谈话进行到这里,可想而知,都不太愉快了。人家这时候来了一句,哎呀不好意思,名额满了,我们招不了。奶奶的,没名额为什么一个多月前预约面谈的时候不说,找理由,哼,小心我告你信仰歧视!
其实,这个宗教问题,在几乎所有教会学校都会碰到,人家一般都会婉转的提出,我们这里孩子都是要受过洗的,或者会说,孩子们到了四年级都要参加宗教仪式,我们也确实因为这个原因PASS了几个学校,到后来,我们已经释然,如果孩子在学校里接触了天主教并接受之,那我们也没意见。可前提是,学校也得比较的兼容并蓄啊,不能这样就拿这个说事啊。
算啦,我也不郁闷了。宽慰自己,幸好咱好有个保底的现在的学校,也是不错的宽容的传统学校,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的心动,我也不愿意轻易转学,咱就继续骑着驴找驴吧。
没孩子的时候偶尔听同事说起,在北京要提前两年找幼儿园联系的时候我心里直乐,什么?提前两年,那也就意味着从孩子一岁起就要为学校的事情奔忙,做个家长可真累。没想到今天,已经在幼儿园上了三年的南瓜让我初次在阿根廷体会到上学难的这个“难”字。
阿根廷一样也得提前踅摸,以我转一圈总结下来的经验,要想进好学校,就得进他的幼儿园,要进他的幼儿园,就必须送的早送的准——咱一早两岁班就送进去,竞争不会很激烈,而且一旦选准了就别换,像我们这样中途想换,就难于上青天了。为什么呢?大多数好幼儿园在五岁学前班之前,都只有半天班,上午下午轮着上,那么一旦上学前班都全天了,人数就超了,所以个个满员。而如果你进不了这个幼儿园的学前班,想直接进人家的小学,对不起,那您就得考试了,跟中国一样。我就是担心考试啊,咱孩子哪经受的了这考验,成天晃荡着学着那些吊儿郎当的西语和英语,真不知道能不能过的了关。
而且经过这一圈走下来,我也发现了面谈的问题。不能太实在,如果再去看学校,我再也不会提我想转学的真实原因,宗教问题带过,而只会夸对方,怎么好怎么吸引我来的,别人怎么推荐的。他们很重视推荐这个环节,如果有熟人推荐,那是最有用的了,恨只恨在这嘎达地,咱没七大姑八大姨,也没有干爹干妈来当“前学生”啊。怎么办呢?在阿根廷上个好学校,看来也是讲究“拼爹”滴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