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春节上海南京自助游3---上海百年城市地标(浦西外白渡桥)

标签:
上海故事 |
分类: 旅游 |
D1——2012.1.23——大年初一
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 )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好在我们游览时白日的喧嚣已渐渐消退,感觉到了外滩别于白日的宁静。(有个驴友说过:想真正感受外滩,就要在三个不同时间段去游览:白天、夜晚、深夜。)
P1
初识外白渡桥,源于很久前在报刊上的一篇报道:2007年年底,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了一封寄自英国一家设计公司的来信,信中说,外白渡桥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在已到期,请对该桥注意维修”,并“建议检修水下的木桩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英国设计单位这样做反映出设计方专业严谨的态度。(当时读完这篇文章我真是非常感动,感叹我们中国有些公司真应向人家学习这种认真负责的职业道德。现在看到有些商家在促销宣传上标榜什么终身“维修字样”我基本不会理会,因为在当今的经营模式下,有些公司只是为了获取短期经济利益,能否持续经营都说不好谈何终身字样~不可信~)
设计者的郑重提醒,为市政设计施工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外白渡桥”铭牌边上一九零七年的字样提醒着,老桥已是百岁高龄。
P2
我们所住的酒店临外白渡桥大约步行10分钟的路程,所以,大年初一到了上海,晚上我们从南京东路路口出来,沿着外滩向北走不远就来到了久仰大名的外白渡桥,一览承载了百年城市荣辱的闻名中外的这座历史建筑。外白渡桥在全彩LED灯的照射下焕然一新,不时变换的色彩给外滩的夜晚添加了一抹浪漫炫影~让我不停地按下手中的快门~
这次来上海,和我十多年前眼中的上海还是有变化的,但感觉上海政府规划部门在这座城市建设当中还是有眼光的,据说对于一些百年建筑都是秉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来进行维修,就连我们所居住的酒店也是外观一点不能改动,内部结构修缮也有原则,在当今这个浮躁、盲目追求业绩的时代,真的是相当难得~难得当政领导明白:高楼大厦、宽敞的马路并不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全部。
P3
P4
P5
P6
P7
P8外白渡桥的旁边的建筑好像就是俄罗斯驻沪使馆,相当漂亮的一座小楼~
P9
P10
P11俄罗斯驻沪使馆
P12
P13上海早晨--看牌牌不知是否是1846年的建筑,由于Z胖和格格奶奶没有过桥来,怕老人久等,我和格格就以最快的速度游览了一下,有些遗憾,留作下次来上海的节目吧~
P14
P15
P16一路快走,随手抓拍,只是为了多留存些记忆~
现今的外白渡桥,其实已经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桥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它是由供职于怡和洋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洋行的韦韧、霍梅等20人(多为洋行经理或鸦片巨贩)凑资组起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以桥梁建造为主的公司)投资建造的。桥长137.25米,宽7.015米,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
第二代桥
造桥纯粹为牟利的威尔斯等人曾声称,上海道台特准许其专利,人行需交“过桥税”,且只向华人收税,外国侨民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继之,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设置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路华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钱,乃称之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当年的英国人叫它“花园桥”(Garden
Bridge) ,并在桥头立铜质纪念碑刻字记载(1949年后铜碑被毁),而百姓则直呼为“外摆渡桥”。
从此,这里过桥不再付费。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拆除。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后来数十年,民间口误,读音成“外白渡桥”,于是,约定俗成地沿袭下来,再后来,历史走到今天,这其中的“涵括”早已经不止是一座桥的名字。
第三代桥
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以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新桥代替。由豪沃思·厄斯金公司(Howarth
Erskine
Ltd.)以1.7万英镑中标,并由英国达林顿市克利夫兰桥梁建筑公司制造钢件,威斯敏特市的帕利和比德公司代表工部局在英国监督加工制作。
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
光绪32年,打下第一根桩,第二年竣工。
2008年4月,外白渡桥除桥墩以外部分被从原处拆下,并送往上海船厂进行大修,现今大桥以原貌回到原地。外白渡桥也成为了很多到上海游览观光的游客必游的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