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pril水梧桐
april水梧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752
  • 关注人气:20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志愿填报家长须知10--解读2011高考志愿填报表(详解一志愿)

(2011-02-15 12:01:05)
标签:

高考课堂

杂谈

分类: 高考

说明:家有考生,以下内容为本人研读作业,愿与大家分享。内容未必全面、严谨,难免有误,请大家以各位专家意见为准,以免误导大家,请多多指正,拜谢!

 

“考得好不如填的好”。高考志愿填报有时决定着考生的高考命运。有的人考了高分却因填报志愿的失误而与自己中意的高校失之交臂,浪费了分数;有的人由于志愿填报得当无形中相当于加分,顺当地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和喜欢的专业。所以说高考志愿填报在高考的博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引起我们家长的高度重视。

 

北京高考每批次一志愿录取步骤详解:(仅以本科一批举例)(大多数院校如此,具体还请填报之前详读高校招生章程。)

第一步:将本科一批次中的一志愿按考生成绩从高到低顺序排序

将所有满足该批次分数线的考生,分别按文科和理科从高分到低分排序,使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排队,文科一列队伍,理科一列队伍。

如果在文理科排序中出现总分相同,则看单科分数,其顺序为:

 文科:语文、外语、数学、综合

 理科:数学、外语、语文、综合

 (注意:在文理科排序中出现总分相同,则看单科分数,其单科科目顺序各异,还请关注招生章程。)

第二步:检索投档: 按照高校的招生计划数被投档到高校。

将考生档案分到学校的数据库档案中。由计算机将排好序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逐个进行检索,检索到的考生,对其所填的本科一批一志愿的高校进行检索判断,当所填报的高校已分得的档案数小于应投档数(该校计划招生人数)时,则将档案分到该校档案数据库。

 

第一志愿填报风险说明:

按照高校的招生计划数被投档到该院校,但该考生因为在招生计划数中一志愿的第一专业志愿排名靠后,第一志愿未被录取,专业志愿又不愿意接受专业调剂,大多数情况下就只能再到二志愿按分数排队,但一般高校的大多数热门专业都只是招收一志愿的第一专业或第一专业已经录满,(就比如第一志愿已经录取了90%了,只剩下10%的名额招收第二志愿,由于第二志愿是平行志愿也就是按照分数来排队,还要考虑到有许多高分数的考生的竞争力等因素。)所以说如果此考生A、B、C三个院校志愿中的分数排队比较靠后,专业志愿又不愿意接受专业调剂而没有被录取而被退档考生就落到了征求平行院校志愿档。如果平行院校志愿档所选择的院校没有被录取,就只能等待本科二批的录取,以此类推。

 

在现行录取体制下,院校调档数大于招生计划数(高校调档比例在1∶1.2范围内),必然有一定数量的考生在公平竞争、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后自然落榜。

 

第三步:录取。这个过程主要是在高校进行。

  高校根据已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对考生进行录取。

每批次一志愿录取说明:

 大部分院校对进档考生每批一志愿进行专业分配一般采取的是:专业清的方式(即:专业志愿优先)

“专业清”是指高校在安排考生专业时,专业志愿靠前的优先录取,其核心在于先按“专业顺序”、再按“分数高低”进行专业录取,实质是专业志愿优先

 

举个例子:

甲、乙两名学生同时报考一所高校,高考分数:甲500分    乙490分

甲报的第一志愿专业一报A专业,乙报的第一志愿专业一报B专业。

 A专业投档线510分  B专业投档线490分。考生乙优先考生甲被录取

 

说明:专业志愿之间有先后顺序,先将考生按其第一专业志愿分成不同的队列,然后将每个队列内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按专业招生计划数依次录取;对于院校第一专业志愿未能录满的专业,再依次从第二、三、四、五专业志愿报考的考生以及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中录取。

这种模式更尊重考生的专业志愿,重视考生的专业倾向。相对高分的考生如一味追求“热门”专业,被退档的可能性较大。

 

补充:

大部分高校优先考虑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当第一志愿考生不足时才会考虑录取第二志愿的考生。一般高校(尤其是比较知名的大学)招收第一志愿第一专业的比例比较大,如果选择好了可以考取自己心仪的专业的把握性更大一些。据统计,重点大学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占被录取考生的95%以上,一般院校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占80%左右,可见第一志愿的选择重要性可见一斑。其中第一志愿专业1的选择更为重要,决定着是否能考上自己理想的专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