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区文学》2025第1期“十面埋伏”之:张无为评韩江诗

(2025-05-06 09:37:37)
标签:

特区文学

张无为

评韩江诗

分类: 文艺反思
《特区文学》2025第1期“十面埋伏”之:张无为评韩江诗《特区文学》2025第1期“十面埋伏”之:张无为评韩江诗

《特区文学》2025年第1期目录

观 潮

栏目主持 / 阎晶明

《窗前一棵丹桂》蔡东

同 声

栏目主持 / 三三

《狐及其友》/ 班宇

《马大帅往事》黄平

《陈年旧账、故人往事与昨日再现》杨丹丹

叙 事

《会跳舞的猫》/ 李唐

《热带雨林》/ 水笑莹

《飞鸟与鱼》/ 崔敏

《八里台》杨时旸

《珍珑》鬼鱼

选 诗

《幽远与隐蔚》/ 张晓雪

《海水涌动蔚蓝色星群》施施然

《内心剧场》/ 丝绒陨

《十一颗石榴的破裂》/ 宗弥

《怀抱红果实》/ 李思尚

《在甘南草原》/ 卢山

十面埋伏

栏目主持 / 徐敬亚

《名为心脏的东西》【韩】韩江 作 / 卢鸿金 译

《此物谓心》【韩】韩江 作 / 陈子弘 译

世宾 / 吴投文 / 向卫国 / 周瑟瑟 / 宫白云 

赵目珍 / 张无为 / 高亚斌 / 徐敬亚 / 霍俊明

990

20251期·125号截稿·

 

 

名为心脏的东西

韩江【韩】  卢鸿金译

 

凝视已抹去的单词

依稀剩余的线条的一部分

“或者”已然弯曲

在抹去之前已然

空出的关系

我想进入那样的地方

将肩膀卷进内部弯腰

屈膝

用力收紧脚踝

内心即将变得模糊

但是什么都没有改变

没有完全抹去的刀

长长地分开我的嘴唇

我圆润且后退的舌头

寻找更漆黑的地方

 

 

此物谓心

韩江【韩】  陈子弘译

 

我检视一个被抹去的词。

 

残存的一丝丝模糊线索,

在字母“或”弯曲处

那些本已空出的缺口,

就算拭去前也如此,

 

我意欲去往那些地方,

佝偻着肩头

腰弓轻伏下去,

屈膝,脚踝紧贴一起,

 

而渐渐黯淡的心,

仍未令何物可比于此

 

尚未抹除干净的利刃,

在我唇边划来划去。

 

我寻觅更深邃的幽暗,

舌头蜷缩。

 

韩江简介:

韩江,1970年生于韩国光州,毕业于延世大学韩语文学系,韩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93年起,先后发表短篇小说《红锚》,中篇小说《童佛》获得第25届韩国小说文学奖,《蒙古斑》获第29届李箱文学奖,长篇小说《起风了,出发吧》获得第13届东里文学奖,2014年长篇小说《少年来了》获得第29届万海文学奖,2015年短篇小说《一片雪花融化的瞬间》获得第15届黄顺元文学奖,2016年小说《素食者》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亚洲作家,2018年《白》第二次提名布克国际文学奖。2023年小说《不做告别》获得法国梅迪西斯外国小说奖。20241010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张无为:言说游戏与译介效果

首先,《名为心脏的东西》(《此物谓心》是不同译版)显示出鲜明的游戏性与感觉化转换及意象心绪叠加等诗意呈现机制;也可以说是在言说不可说,迷宫中解谜以在不可能中实现可能,由此揭示出复杂蕴含及不确定性情绪。这显然既超越了传统手法,又跨入到后现代理念层面。因此蕴含丰富而模糊,并能够有多种解读,不断被挖掘出新诗意。

诗中“心脏”这个词(术语)应该也与操汉语的古人一样误以为那是大脑,有记忆功能。如“心想”、“心心念念”“心想事成”等依然是汉语有效交流语。不过在该诗中,人脑(心)的记忆是不可靠的“依稀剩余的线条的一部分/‘或者’已然弯曲”,即心知肚明的记忆却未必是事实,况且加上难免遗忘,记在心中的就更难以置信。虽然个中有悖论,但人与人之间依然想彼此进入内心,真诚交流交心。“我”就想挤入被抹去的单词剩余的空隙,即使全身紧缩,“内心即将变得模糊/但是什么都没有改变”。最后“没有完全抹去的刀”“分开我的嘴唇”,“我”只能蜷缩舌头“寻觅更深邃的幽暗”。由此可见诗人的创作体验的隐喻与只可意会的传达。

当然也可以作其它多含义解读。如一: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就个体自我而言,都应该努力真挚、入心,坚持本真,坚守本心,即使面对刀分开嘴唇,“圆润且后退的舌头”只能“寻找更漆黑的地方”。就是说,即使被现实所迫,如嘴被撬开,最终大不了为退避而回到内心深处。回到本心与本真,这是应有的人格。再如二:人与人同样是想努力彼此以诚相待,奈何记忆不可靠,且遗忘有加,而更深入的内心世界是漆黑幽暗的,这是对人性包括负面等多向性展现。还如三,“漆黑”“幽暗”等如果不附加褒义贬义,就会有其它意义的解读,如此等等,大可“合理误读”,只要能说得过去,即为语言游戏与不确定性所容许。

其二,这首韩文诗有多个汉语译文,译介也是不同语言系统之间交流的必要途径。虽然诗是公认最不可译的,但也只能在直译或意译中去实现。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尤金·A·奈达于1969年在著作《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中提出“功能对等”理论,超越了传统的音译或意译。功能(技能、功效)对等强调实现最确切译介与最佳传播效果,而将不同译文版本综合对照,可以在理解不同译版中取长补短,无疑是切近原诗的最佳方略。

卢鸿金译版突出特点是选词模糊但诗意盎然,陈子弘译版(包括洪君植译版)则更实在具体又难免词语质实。如:卢版“空出的关系/我想进入那样的地方”比较模糊但多解耐品,而在陈版中是“本已空出的缺口……我意欲去往那些地方”就很清晰却具体质实;同理,卢版中“没有完全抹去的刀/长长地分开我的嘴唇”,陈版是“尚未抹除干净的利刃,/在我唇边划来划去”;卢版最后“我圆润且后退的舌头/寻找更漆黑的地方”,陈版是“我寻觅更深邃的幽暗,/舌头蜷缩”。那么将其对照读,既可把握具体意象,更能够体会诗性旨归。

另外,作为新获诺奖作家其小说无疑影响更大,而韩江曾说:“我的写作是从诗歌开始的。我的小说与诗有很大重叠,写诗让我进入情绪。”她就自己的诗还说:“任何语言、每个句子都包含着美丽和卑劣、纯洁和肮脏、真相和谎言。”这些也都有助于体会感悟其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