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血染虹桥】赵汗青著(长篇连载之十二)

(2018-07-04 19:30:43)
标签:

历史

文化

赵汗青

分类: 血染虹桥(长篇连载)趙汗青著

 

 以燕王朱棣从攻打南京要先取济南后打楼子镇为例,来解释古代战争中的几个瓶颈:

 在通信情报方面

 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是中国古代唯一的长距离通信方式,济南城不拿下,山东境内的驿站都在敌人手里,怎么保证信息的通畅,没有信息通畅,怎么保证后续援军的调度和集结?山东及周边的敌人情报怎么收集?

 在粮食征集方面

 粮食征集和补给能力是决定动员规模的关键,否则你就是集结了部队,也没能力走到目的地,半路就饿的跑光了。上哪里去找大量的粮源?当然是城市!在山东,只有济南府具有征集全省各地粮食的能力,不是指武力强征,强征只能导致民反。而是通过官僚系统、商人和粮食中介渠道在山东全省进行大宗采购,当然也可以通过商人从周边省份河南、江苏甚至朝鲜采购。不拿下济南,这些资源就都是敌人的。

 补给运输方面。

 因为没有好的运输工具和存储方式,维持和保护一条补给线的成本十分高昂。与其维护一条线,不如维护多个点。就像驿站的方式,提前在沿途准备好补给,可以保证数量而且更稳定。所以攻打沿途城池就很重要了,前军拿下城池,后面的援军到达后就可以得到给养补充。另外,京杭大运河是唯一可以进行大规模运输的渠道。占领济南可以确保运河山东段内的安全,将来在前边打仗,后面就不会被敌人卡住脖子。

在军力补充方面。

山东是人口大省,占领济南,可以招募全省男丁快速补充军力。当然山东的税收也是军饷的重要补充。还有各种军用物资,例如武器、火药,都可以通过城市商人在全省的渠道获得。这比从北京肩扛手提好多了,甚至可以做到,说好集结地址,直接快递送货上门,更能保证源源不断的补充。你绕城而过,这些就都在敌人手里,生命线随时可能被切断,更有腹背受敌的风险?

在前线士气方面。

如果以上因素,有一个不能保证,前线军队的士气就会动摇。信息没有、粮食吃光、援军被阻、武器不足、退路已断、腹背受敌,无论哪一个发生,在战争期间都会导致致命的结局。一旦敌军来袭,本来拼一下就能打赢,如果士兵无心恋战,关键时刻就可能导致全线溃退。

那么沿途劫掠为什么不可行?

小规模的军队沿途劫掠是可以的,但是大规模军队是不可能的。因为军队前锋已经劫掠光了,后面看到的都是一片焦土。老百姓也不是傻瓜,听说军队来了,早就藏起粮食,拿着细软躲进深山,你去哪里劫掠?还有愤怒的百姓会组成乡勇进行不断袭扰,趁着人困马乏的夜里,纵火、炸营……那不等同于给敌人送志愿者,自己陷入人民战争的海洋吗?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绕过城池?

在不需要补给线,快速奔袭,快攻快出的情况下,可以绕过。

这在古代战争中,只有骑兵可以做到。燕王就是防御蒙古的,所以朱棣的骑兵数量和质量是具有绝对优势的。

建文二年朱棣强攻济南不破,被迫撤退。

建文四年朱棣吸取教训,直接绕过济南,快速行军三打楼子镇直取南京,才灭掉了建文帝。

还有周边外围的游牧民族对中原三千年来不断的袭扰,都是绕过城池的,匈奴、柔然、鲜卑、拓跋、突厥、契丹、女真、吐蕃……快速绕过,直取京城的精彩战役都是如此。

偶尔我们逆袭,例如霍去病和卫青深入漠北对匈奴的出击,也是如此。

为何消耗战没有意义呢?毕竟消耗战对人多或者是资源多的一方有利呀?

为了消耗而消耗没有任何价值,达到战术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换位思考,你带着一千疲惫不堪的士兵行军,到达一个从来没来过的陌生地方,可能是敌人的地盘,突然听说前方有敌军,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冲上去,把自己和弟兄的命都拼上,玉石俱焚?不,你的第一反应是担心对方人太多,想知道对方多少人吧!排出轻骑兵侦查,同时通知后队变前队,随时准备撤退,如果情报回来说对方人很多,不要犹豫,赶快有组织的撤退,和后面的援军合流后再进攻。如果对方人少,也可能是陷阱,不能冲,找个有利地形,构筑防御工事,安营扎寨。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双方都很恐惧,都不知道对方有什么阴谋,这时候经验丰富的主将都会选择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停下、防御、观察或撤退。

古代战争号称几十万人,有可能是几十万人次!

《孙子兵法》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注意是 70 万家,不是 70 万人。而且这些只是“怠于道路”,提供后勤运输的老百姓,还没有统计那些从事生产的人。所以如果是出兵几十万,全都是士兵干货,那提供补给的后勤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几十万的军队需要多少粮食、军饷?在农业社会,就算你能生产出来,你也不能征集上来。

古代战争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不过游牧民族在后勤上有先天优势。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是征调了整个草原的部落,十几万骑兵加上几十万的部众和几百万的牛羊全部西进,蒙古草原几乎清场。直到西征结束后才陆续返回草原。这种移动的大本营就像航空母舰,骑兵就像古代的空军,随时可以进行跨越数百里的快进快出的攻击,打完了就可以返回补充给养。

可是中原农耕民族做不到啊!所以,真实参加战斗的可能只有数千、数万人(到顶了)。但是,较长的时间尺度内,通过陆续的援军和轮替作战,前后参战累计达几十万人次,这是有可能的。

典型的,例如长平之战,就是打了三年多,开始两国前线真正交锋的可能就是几千人,随着战事扩大,逐渐增兵到几万,因为以战国时期的国力,这是极限了。后勤的能力决定了前线的士兵规模,就像植物,只有地下的根系逐渐发达,提供了足够的养料,地上的枝叶才能茂盛。

赵国有多少人口和成年男子先不说。在先秦农业生产水平极低的情况下,需要多少农民才能养活一个士兵,需要多少人和车辆才能把粮食运送过去,需要多少工匠制作武器,需要多少青铜,铜矿石如何运来,需要多少木炭冶炼铜,赵国哪来支撑这些资源的财政收入?这只是步兵,骑兵呢?不要忘了,赵国并不是只有秦国一个敌人,北有匈奴和燕,东有齐,南有韩、魏、楚,没有一个善茬,难道不需要防御?

 所以前线几万人看似不多,但是在从咸阳到长平,从长平到邯郸这条线上,全是分批支援和轮替作战的士兵,而最多的是往返两地提供战争物资的人,这些人可能超过几十万。两国境内的人也源源不断的集结和轮替,三年统计下来,仅赵国的兵力人次就能达到四十万了,如果算上后勤支援的老百姓,超过百万人次是没问题。

 战国时代为了吓唬别人,把自己的规模说的很大,把后勤人员也加上,什么都往 10 倍里乘,反正也无人查证,这是可以理解的。战功也是,你不是吹你人多吗,我把战绩也往 10 倍里乘,10 个人头里,9 个是无辜老百姓的头不就行了。最后被坑杀的四十万赵军,应该是士兵 + 后勤 + 百姓算到一起的数量。

 至于写史书的人,也无法核实数据,只能按这个合计数去记录了。因为写《史记》的年代(公元前 110 年)距离战争发生(公元前 260)晚了 150 年,《资治通鉴更是战后一千年后的事情(公元 1084),他们如何核实这些数字的,或者他们不在乎数字准确与否,更关注对后世的现实借鉴意义。

 就算写史书的人活在当时,他也无法得到准确的数字。因为数据分散在全国各地,战场的情况随时变化,参战人数也是动态的,战败的一方数字更难查证。在这种情况下,古人的统计方式可能只有两种,在战后,粗略统计战前和战后的人口损失,计算伤亡。或者统计各地方每次征兵和劳役的输出人口数,因为有养伤的士兵和返乡轮替的劳役,所以记录存在重复,他们也没办法查验哪里重复了,最后的统计数应该更贴近于人次。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告之作者。违者必究)


作者简介:

赵汗青,姓名赵先杰,配字汗青,安徽宿州人,袓藉安徽淮北,博士,资深媒体人、旅美作家、文史学者,天下时报网总编辑,中国新闻杂志社副总编辑。

已出版20万字长篇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20万字长篇军事小说《抗日英雄欧明海》、20万字章回小说《游龙戏凤后传》等。

联系电话:182 2560 3085 电子信箱:zhaoxianjie88@126.com

   信:Z55778595    Q     Q25049897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