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赵汗青 |
五言律诗奠基人王绩为何葬在宿州
在今安徽宿州北武里山麓,有个“王绩墓”,今属埇桥区夹沟镇五柳村。其地原有龙泉、龙泉寺、东皋诸胜。俗讹“五柳先生墓”,盖因王绩曾作《五斗先生传》也。村名亦因讹得。
王绩——(585——644)隋代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县)人,字无功,号东皋子。诗人,曾举孝廉,官秘书省正字。唐初弃官归隐东皋(在武里山东麓)。性简放,嗜酒,作有《醉乡记》、《野望》诗。他是隋唐之际著名诗人,文中子王通之弟,初唐名诗人王勃的叔祖。新、旧《唐书》均有传,墓今犹存。联云:“野望醉乡多隐士;牧归武里吊诗人。”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其诗作多贬时弊,力改南朝以来的绮靡诗风,为开启唐代蓬勃向上的诗风奠定了基础。
王绩出身于世家,隋末大儒王通,即文中子,是王绩长兄。另一位兄长名王度,相传为著名传奇小说《古镜记》的作者。王绩称自己的家世“地实儒素,人多高烈”。
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隋开皇二十年(600年),只有15岁时便游历京都长安(即今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大业元年(605年),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但他生性简傲,不愿在朝供职,改授扬州六合县丞。因嗜酒误事,受人弹劾,被解职。其实,他并不看重官职,故感叹道:“网罗在天,吾且安之。”时隋末大乱,他常和隐士仲长子光在一起饮酒赋诗,养鸟等均有研究。他曾作一诗云:“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他的诗风淳朴真挚,脱离了六朝绮丽习气,为唐诗新风开了先路。
王绩性情旷达,嗜酒如命。唐武德八年(625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其弟王静问:“待诏快乐否?”回答说:“待诏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恋。”待中陈叔达闻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贞观初,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后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无人供应好酒,于是弃官还乡。回到东皋后,他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酒经》一卷;又收集杜康、仪狄等善于酿酒者的经验,写成《酒谱》一卷。在所居之东皋,为杜康建造祠庙,并把馈赠过美酒的焦革也供进庙中,尊之为师,撰《祭杜康新庙文》以记之。王绩因对现实不满,终于走上隐居之路,但有人以酒邀者,无不乐往。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
除好酒外,王绩还好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为世人所赏。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长射覆。但最大成就在于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王绩是一位重要的诗人,历来对他评价甚高,认为其功绩在于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贞观十八年(644年),王绩病卒于家中。与陶潜的《自祭文》一样,生前已备有自撰志铭,并嘱家人薄葬於武里山下。至于王绩墓如何在今宿州北武里山麓,尚不得解,但历代均传在此。是真是假只有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去考证了。
今录王绩在东皋居住时所作几首诗以飨读者。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夜还东溪
采药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