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淮北市化家湖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2017-11-24 07:57:59)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赵汗青

淮北市化家湖的历史到底有多久

 

赵汗青

 

化家湖为新石器时期遗址,坐落于有着40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园林城市安徽淮北市境内,原为蔡里湖、化家湖、土型湖。民间传说是王母娘娘瑶池、行宫处,据《山海经》载:西海(青海)王母娘娘在九州设有多处行宫。另据《濉溪县志》载:湖底是春秋战国古砚墨城遗址。

化家湖的历史其实有5000多年了。化家湖遗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化楼村西约1000米的化家湖中。遗址位于湖心略偏东南的一块台地上,呈馒头状地势,高出湖底约3米,分布面积约33000平方米。遗址表面随处可见到新石器时代遗物,有石器、陶器、兽骨及大量烧土。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铲,加工粮食的工具有石磨盘、磨棒、石杵等。陶器有夹砂陶、泥质陶、印纹陶、白陶、黑陶、红陶等各类陶器和纺轮纹饰有弦纹、绳纹、回纹、指甲纹、篮纹、附加堆纹等,有扁状带沟槽鼎足、圆锥状鼎足、绳纹鼎足、白陶鬶足可辨识器形有盆、釜、罐、鬶、鼎等。该遗址文化层厚,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为研究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阶段的文化面貌提供了珍贵的的实物资料,200410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已有学者论证中国古史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应为淮北烈山,他作为农业的发明者,当称颂其对农业的贡献时,首先要称颂的就是其对农具的发明。《周易•系辞下》“神农氏作,斫木为耒,揉木为耜;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义》记:“古之人民皆食禽兽之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粮食加工工具的发明对促进人类由采集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过渡也具有积极意义,有了这些工具,人们可以大量的加工粮食,给粮食“脱粒”,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人们有了获取更多粮食的欲望,于是他们在长期采集食用野生植物果实的过程中,学会了培植粟、黍、稻等农作物,以获取更多的粮食。

据淮北市博物馆解华顶绍:

2010613日,考古人员在化家湖发现了一块石头。该石平面呈椭圆形材质为砂岩。长53厘米34厘米厚约8厘米中部较厚边缘稍薄。其一面平坦,另一面较粗糙,通体遗留有原始打制痕,并无金属器刻凿的痕迹。从其制造工艺及其形制等可以认定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盘,堪称是5000年前的“脱粒机”。

与其配套使用的石磨棒,在淮北市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化家湖遗址也曾发现过一石磨棒残块,材质为砂岩,通体黑色,呈长条形扁圆柱体,横断面扁圆形,两端皆残断,残长8厘米,宽7厘米,厚4厘米。因使用时间较长,磨损严重,有一扁平的使用面。

石磨盘和石磨棒这些谷物加工工具在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淮河流域这一时期史前采集经济和农业的发达。据统计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共出土216件石器,其中石磨盘、石磨棒88,占出土石器总数的40.1%;密县莪沟遗址出土133件石器,其中石磨盘、石磨棒20件,占出土石器总数的20%;舞阳贾湖遗址也出土有石磨盘、磨棒。被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的蒙城尉迟寺遗址的大汶口文化层也发现石磨盘17磨棒5件。这些事实说明石磨盘、石磨棒在当时石器中占有突出地位,它们是人们日常使用的一种粮食加工工具,这种工具可以把谷物或其它粒状果实碾碎,部分可以达到粉状,便于食用。石磨盘、石磨棒不仅是采集经济中对野生植物进行加工的工具,也可作为农业出现后的粟、稻的加工工具,加工稻谷,搓壳取粒、搓粒成粉都可以做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化家湖遗址与“中国原始第一村”的蒙城尉迟寺遗址都发现了石磨盘、磨棒。虽然数量不多,但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在大汶口文化阶段遗址石磨盘本来就出土不多,到龙山文化阶段几乎无出土,这是符合文化的阶段性特征的。同时说明淮北地区大汶口文化阶段农业获得了很大发展,石磨盘作为农业初兴时期的工具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粮食加工需求了。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淮北地区农业和天文历象的发端极早,化家湖遗址作为淮北地区一处较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早在5000多年前,淮北先民们就在此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

今天的化(华)家湖位于淮北市人民东路与东外环路交叉口以南,山隘龙须横(脸盆山)南麓,四面环山,形成盆地,积水成湖,时约75000平方米,因附近有村庄化楼,故名化家湖。后在湖南开挖姬沟(集(姬)沟 一名回沟。自蔡里界起,南经太和集,至仓积界入旧北股河沟。约长三千馀丈,口宽二丈,底八尺,深四尺。清光绪《宿州志》),把湖水引入闸河。

据清光绪《宿州志》载:在蔡里和土型,时有蔡里湖和土型湖,在蒋疃附近曾发现碑刻“砚墨城南关”。传说战国时期,有一官员居住此地,取名为砚(燕)墨城,后因洪水冲袭,城被淹没,形成湖面,因邻近蔡里,取名蔡里湖。

清光绪《凤阳府志》称土型湖即古白渎(白沟水)故道,为三国古水利“郑陂下流”。据清光绪《宿州志》载:汉献帝时,郑浑为沛郡太守,水潦为患,百姓饥乏。浑于相、萧二县,兴湖陂,开稻田,郡人不以为便。浑曰:“地势洿下宜溉灌终有鱼稻。经久之利。”躬率兴功一冬告成。比年大收,租入倍常。郡人赖其利,刻石颂之曰“郑陂”。

如今的化家湖已经成为淮北市城市用水备用水库,水面20多平方公里,深10米,水容量1330万立方米。湖三面青山环绕,四周杨柳拥翠,湖面碧波荡漾,白帆点点,岸边曲径通幽,桃红绿柳,为生态旅游胜地。

化家湖附近有许多化姓居民,居住最集中的一个村子原来叫做“化家村”“化楼村“”,该村居民的90%,约有2000余人姓化,后来,这片湖泊就被叫做"化家湖",再后来,化楼村也被叫做“化家湖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