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趙令衿为何让泉州人民崇敬

(2017-06-22 07:27:36)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赵汗青

趙令衿为何让泉州人民崇敬

赵汗青

 

趙令衿,系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燕王赵德昭的玄孙,嘉孝穆公世之子。自幼潜意教养,刻苦诵读诗书,少而博学多才,识礼善文,非同一般宗子,颇得称誉。

宋徽宗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赵令衿中舍选,靖康初年任职军器少监,即对国事有独特见解,出言往往得罪权贵。时逢政局动荡,金兵铁骑咄咄逼人,虎视宋室江山,朝廷中主战派、主和派针锋相对。他坚决站在支持张浚爱国锄奸,反对投降女真贵族入侵的立场,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敢于弘扬民族大义。曾因会宾客观看权相秦桧祖祠时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遭秦桧爪牙诬告迫害下狱。苍天有眼,不负忠良,幸好秦桧病重死去,赵令衿才得以恢复原来宗秩名份。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明州观察使,二十八年(1158年)卒于任上。朝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赵令衿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出知泉州。到任后,重教化,尊先贤,得知唐朝名相姜公辅埋骨南安丰州九日山,该处还有隐士秦系庐舍。为追荐先哲,倡导德政,淳化民风,赵令衿特地主持为他们二人在九日山下建祠奉祀,并亲撰《姜秦二公祠记》。他任内建树最大的政绩,乃主持修筑安平桥和东桥,便捷水陆交通,为发展泉州港海外贸易,繁荣地方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郡人深感其美德,为其修建赵公祠于泉州,以示怀念。他还重修惠安菱溪上的永济桥,惠邑人亦建祠纪念。由于赵令衿能当一任州官,造福一方百姓,深得民心群情拥戴,故能以芳名载入青史。《宋史·赵令衿》是这样立传的:

令衿,嘉孝穆火世子也。博学有能文声,中大观二年舍选。靖康初,为军器少监。言事忤旨,夺官。绍兴七年,以都官员外郎召。张浚罢,令衿请对留浚,言官石公揆论令衿阿大臣,复罢。久之,以事抵临安,中丞李文会劾令衿“昔为大臣缓颊,今复奔走请托。”诏送吏部。吏部直令衿,奏除德安通判,迁知泉州。泉属邑有隐士秦系故庐,唐相姜公辅葬邑旁,令衿建堂合祠之,郡人感其化。归寓三衢。尝会宾客秦桧家庙记,口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句。通守汪召锡,桧兄婿也,颇疑令衿,讽教官莫汲诉令衿论日月无光,谤讪朝政。侍御史董德元承风旨劾之,诬以赃私。诏下令衿狱,案验无状,乃论令衿谤讪不逊,追一官勒停,令南外宗正司拘之。桧除召锡湖南提举以报之,衔令衿,必欲罾死地。初,赵鼎之子汾归过衢,令衿赆之,侍御史徐哲希桧旨,诬令衿与汾有密谋,伺朝廷机事。捕汾下大理寺,俾汾自诬与张浚、李光等谋逆,而令衿预焉。狱上,桧病不能省,乃获免。桧死。复爵。二十六年,授明州观察使,袭封。引疾乞奉燕王祠,许之。寻加庆远军承宣使,二十八年薨,赠开府议同三司。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位于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交界的海湾上,这里自宋元以来就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明时,安平商人借助陆海之利,扬帆通洋,极尽海上走私贸易之能事。史学家何乔远曾把安平商人与雄霸一时的徽州商人相匹比。安平桥的建成为安平商人的崛起提供了交通基础设施的保障。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鹏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研究员吴艺娟曾经撰文介绍赵令衿续建安平桥的详细事迹

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先是僧祖派与里人黄护倡建,黄护与僧智渊各施钱万缗为之倡。功将半,祖派与黄护却“出师未捷身先死”,致使工程搁置。及至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赵令衿迁任泉州知州,继续前人未竟伟业,终于一年后告成。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冬十一月,安平桥建造大功告成,赵令衿欣慰不已,即兴提笔赋诗:“为向安平道,驱车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日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云。梅花迎我笑,为报小东君。”还撰并书《安平桥记》:

濒海之境,海道以十数,其最大者曰“石井”,次曰“万安”,皆距闽数十里,而远近南北官道所从出也。皇祐中,莆阳蔡公始桥万安,碑其事而请于朝。惟石井地居其中,两溪尤大,方舟而济者日千万计。飓风潮波,无时不至,船交水中,进退不可,失势下颠,漂垫相系,从古以然,大为民患。爰有僧祖派,始作斯桥,会派死不克竟。余至郡之初,父老来谒曰:“斯桥之不成,盖有所待。今岁太和,闾里无事,而公实来,事与时协,且有前绪,不可中废。请相与终之。而不敢以烦吏。使君幸德于我,是得邦之贤士。”新兴化令黄逸为倡,率僧惠胜谨洁而力实,后先之。经始之日,人咸劝趋,即石于山,依村于麓,费缗钱二万有奇,而公私无扰。自绍兴之辛未(1151年)十一月,越明年壬申十一月而毕,榜曰:“安平桥”。其长八百十有一丈,其广一丈有六尺,疏为水道者三百六十有二。以栏楯为周防,绳直砥平,左右若一,隐然玉路,俨然金堤。雄丽坚密,工侔鬼神。又因其余财为东、西、中五亭以附,实古今之殊胜,东南未有也。涓是良辰,属宾落祭其上。老壮会观,眩骇呼舞。车者、徒者、载者、负者,往者、来者,祈祈舒舒,无所濡壅。日出雾除,海风不扬。岛屿瀴湾,寂寞无声。空水苍苍,千里一色。神怪灵幽,波涛弭伏。凫雁之群,鱼龙之族。遡廻影隈,翱翔上下。耿祝南山,通望扶桑。贝阙珠宫,鸿濛可想。恍如仙游,忽若羽化。虽驱石东来,游鱼水,不能绝也。斯桥之作,因众志之和,资乐输之费,一举工集,贻利千载,是岂偶然也哉!且乘舆济人,君子以为惠政;邮梁不修,古人讥其旷职。守令之职,固未有先于此者也。今国家安静,文明武戢岭海之陬,仁均无外。令衿误膺寄委,假守是邦。早夜之思,惟惧弗称。其敢以此自为功乎?亦因民之利,而勉其所当为耳。既而邦人又请诸石,以示永久,且作诗以系之。其诗曰:

“维泉大海濒阙封,余波汇浸千里同。

     石井两间道所从,坐令往来划西东。

     怒涛上潮纩天风,舟航下颠一瞬中。

     孰锐为力救阙凶,伟哉能事有南公。

     伐公为梁柳下扛,上成若鬼丽且雄。

     玉梁千尺天投虹,直槛横栏翔虚空。

     马舆安行商旅通,千秋控带海若宫。

     震惊蛟鼍骇鱼龙,图维其事竞有终。

     我今时成则罔功,刻诗涯涘绍无穷。

宋朝散大夫权知泉州军主管学事兼管内勤农事赵令衿撰并书。

泉州父老感念赵令衿对修建安平桥的功绩和智慧,复请郡守曰:“镇东南隅,渡名东洋,其港深阔,愿复得桥。”赵公许之,乃由里人进士临漳尹椽史进督进。翌年三月,年末及半载桥成,长660余丈,广1.2丈,疏水道242孔,为安平桥三分之二长度,并筑有东西二亭。宋里人浙西转运使高惠连造砖塔于桥头名“龙兴塔”,左有昭惠庙,右有慈济宫。榜名:“东洋桥”,与安平桥誉称“双桥跨海”,列为“安平八景”。赵令衿仍作铭《东桥碑记》: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冬十一月,安平桥成。十二月,泉之父老复告予曰:“东洋之渡,海港深袤,济涉断续,凡三绝水。方抵岸浒,南北所从,冲冲靡靡,不可胜计。天或暴风,怒涛震作,行者病焉。揆之面势,与夫修阔空旷,视安平、洛阳,固有增损,而利害实相侔焉。邦人覩前桥之利,不无□望,倘使君一注意,罔不就功,岂使安平之人独受其惠。”予嘉其意,而愿为之倡,未见尸之者。有里人前进士新临漳户椽史君清修之外,慨然有请,愿以身任,用工取材,响合而云应,人皆乐趋,有不期而然者。凿石横空,架梁为陆。水光清明,山势窅窕。朝日东升,暮云焕发。使龙蛇之窟宅,肆蚶蛎之栖托。一日肇兴,千古用壮。坦然砥平,四民帖泰。向之临深履危者,今则阔步徐行,无复留碍。往来慰悦,老稚呼舞。观者山立,叹未曾有。能事既终,又请予记其始末,欲侈大于将来。呜呼!河梁之事,郡政之先也。遵依诏旨,有司之职也。予虽固陋,尚何辞乎!又为之铭曰:

“大哉东海,渺云翻天。瀚海澎湃,渤澥沦涟。

    荡拆余波,断缺岸壖,人不敢越,马不敢旋。

    嗟尔黔黎,游步良病。高风架潮,轻委性命。

    鼍怒鲸嗔,鳄狂蛟冲。岂无一石,为彼作填。

    岁月滋远,艰险是防。徒御相顾,胡越相当。

    奥有使君,志大而刚。展摭心府,化为川梁。

    财以悦输,功无劳瘁。勇于为山,起乎一篑。

    不日成之,万灵斯会。累趾渊中,悬车烟外。

    截如缟带,隐若明虹。百年斯阻,一旦而通。

    无思无虑,自西自东。安平洛阳,鼎立争雄。

    我顾斯桥,与天同固。不骞不坠,高视终古。

    又顾斯桥,导水不注。无漂无垫,永清同路。

    太岁癸酉,维夭壬春。三月初吉,岁功告成。

    岩岩苍苍,石坚如清。”温陵太守赵令衿铭

“过桥不忘造桥人”,800多年来,人们不忘赵公德政,历代修桥碑记总要重彩浓墨一笔:

明天顺三年(1459年)《重修安平桥记》,是为现存最早碑铭,记曰:“安平桥者,乃宋绍兴间有室 赵令衿摄郡作成之,其南北两涯及中间盖五亭,以便休息,事悉前碑……”

万历庚子(1600年)《水心亭碑记》曰:“水心亭之胜,系西桥已成,旋而建之,以便休息。盖宋绍兴间,郡大夫赵令衿实倡其事,而黄逸、黄护、泊僧惠胜为之先后也……”

清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安平桥记》曰:“安平地压巨海,广衍数十里,南北往来市舶之区,泉之一大都会也。……因阻孔道,行者病之。宋绍兴间,郡守赵令衿始为石桥,纵然若虹,长五里许,由是千百年来民免病涉……”

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安平西桥碑记》曰:“泉之有安平桥,自宋绍兴间,郡守赵令衿率泉之父老子弟为之者也。泉地濒海,桥当南北孔道,跨两溪之口流。其长八百十一丈,其直如绳,其平如砥,隐然若长虹卧波。行旅往来,民间负载,熙熙攘攘,习而安之……”

民国十七年(1928年)《重修东桥碑记》曰:“安海之有东桥,创自绍兴癸酉,成于太守赵公,事纪前碑,民歌德政……”

宋时,泉州所造桥梁既多且长,在中国桥梁史上博得“闽中桥梁甲天下”,“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盛誉。赵令衿继僧祖派建成的安平桥,跨越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方舆纪要》载:“酾水三百六十二道,长八百十有一丈”,1980年大修时实测为2255米,苏埭桥长2400米,宏济桥长1300米,玉澜桥长1000米,海岸长桥有七百七十跨,在1903年郑州建造长3010米的黄河大桥之前七百多年间,的确堪称“天下无桥长此桥”。著名桥梁史专家茅以升甚至断言:“这在世界古桥中,恐怕是唯一的”。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宋代在福建“造了一系列的巨大板桥梁”,这些桥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很长的,在中国其他地方或国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它们能相比的。”这些长桥尤其是跨海长桥的建造,首先必须具备先进的筑墩立基及架设桥梁的技术,并且在实践中为本省及外省石梁桥的建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历史将永远记住赵令衿在世界桥梁史上所创下的丰功伟绩!

附赵令衿诗几首

《李伯纪丞相挽诗》

鲸路心犹望,龙门迹已荒。楼成上霄汉,书拟奏明光。贱子无贤誉,先生独荐扬。凛然生气在,谁谓哲人亡。

《李伯纪丞相挽诗》

相位期三入,人心望一新。名称高世表,器识自天真。孰谓仁人寿,空怜吾道贫。彼苍如有意,应百赎其身。

《李伯纪丞相挽诗》

气量吞云梦,风流冠羽池。致君虽素定,济众未全厘。傒望金瓯诏,俄摧玉树枝。天心殊莫晓,神物失扶持。

《泉南花木》

偶然游宦刺桐城,两见南薰荔子生。欲别北楼还小立,留题云榭云无情。

《李伯纪丞相挽诗》

道大终为累,功高反被疑。恨无长日月,宝此大蓍龟。鼓咽空山暮,风酸落木悲。吊丧哀不及,赖有器公诗。

《赠鹅湖上人》

三年四度到鹅湖,山水娱人道不孤。最是可人快心目,晓风残月弄菰蒲。

    参考资料:

1、《宋史》卷二十五。

2、《安海志》卷十四·桥渡,《安海志》修编小组1983年。

3、《福建科学技术史研究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粘良图《晋江碑刻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

5、许著华《安平碑拓录》,香港风雅颂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

6、《泉州府志》(乾隆版)卷十。

7、《泉州历史人物传》,鹭江出版社,1991年版。

8、《泉州文物手册》,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