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泗州是如何沉入洪泽湖中的

(2016-05-27 08:37:38)
标签:

历史

文化

赵汗青

古泗州是如何沉入洪泽湖中的

 

赵汗青

 

到安徽宿州市采访,了解到现在的安徽泗县(也叫泗州),和过去的泗州,其时并不是一回事。宋代著名词人与诗人秦观((字少游),就有首诗赞泗州:“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诗中赞美泗州城外环绕着白水,城下喧闹着人声;在晚霞光里,远远地又露出了树头上的一抹青山。这真是一幅淮河下游的美丽水乡晚景。

过去舣泗州,坐落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辖盱眙、天长、五河、虹县(含今之泗洪、洪泽等地),是康熙十九年(1680)的那次黄河夺淮入海,给古泗州带来了灭顶之灾,州城沉入洪泽湖底,“永为鼋鼍之窟”,州署不得不迁至盱山。直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巡抚闵鹗元上书朝廷,泗州署“治隔淮湖,广控驭不便,虹最近泗,请裁虹归泗,版图、民赋一并于泗,并以城为州治……上从其请”,乃将州治由盱山迁于虹(今泗县城),仍辖盱眙、天长、五河三县。是时,虹县降为虹乡。泗州于民国元年废州改县,即安徽泗县。

不过历史上的泗县也并非一张白纸。在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词中那著名的汴水,以前就是穿过泗县城东注的,当地的百姓称西关外为西汴河,东关外为东汴河。据清末地方志记载:“至青阳镇(今江苏泗洪县城),水阔而深,两岸夹束大桥,似长虹跨其上,俯视汴流,帆樯杂沓,往来如织,古运河形势犹可循览。”所谓古运河,就是隋炀帝为了从东都洛阳到扬州游幸,对沿途河流加以开发利用,汴河就是被利用的水道之一。(后称隋唐大运河)此外又大量开凿新河,共动用民工200万。河旁筑御道,岸上栽柳树,自洛阳至扬州,沿河2000多里,树荫相交,风光秀丽。据地方志记载,虹乡(今泗县)八景之一,就有“隋堤烟柳”一项名目。后来汴河逐湮废,在泗县境内仅存有汴水断渠(如今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受到国家保护了)。

当时隋炀帝为了下扬州,一面开凿大运河,一面派人在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官府急急如律令,丁役累死者十之四五。隋炀帝自己乘的龙船,高有45尺,长有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房间120个,皆用金玉装饰,奢华之极;最下一层则住着内侍。皇后坐的船叫“翔螭舟”,外形虽比龙舟略小,但装饰、设备则是一样的。随行的后宫嫔妃、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僧尼道土,以及西域各国前来聘问的外交使节和富商大贾,都按品位高低分别乘坐各色彩船,总数不下万只。征集来拉船的民夫,多达8万余人。在这8万多人中,又专门挑出9000名“殿脚”,都身着彩袍,手执丝缆,为龙舟、翔螭和高级彩船拉纤。如此奢华庞大的队伍,行动时如同彩雾荡漾,所以当时它被冠上一个刁钻古怪的形容词,叫做“挽漾彩”。行走在河里的雕锦饰花的船只,首尾相接,浩浩荡荡,长达二百余里,堤岸御道上又有大队骑兴夹岸护道,五彩旌旗遮天蔽日。在运河两岸500里内的州县,都要为这些船队进贡珍馐美味。贡品满意的受赏,不满意的就要受责罚直至处死。而这些贡品,真正填进彩船上那些寄生虫的肚子的,又只是一部分,被随意抛撒浪费掉的更不知有多少了。当时的景象是,水上宫殿里弦歌笑语日夜不绝,而民夫们只能饮泣吞声。

后人有一首歌谣为证:“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隋炀帝经汴河三下扬州,给沿途百姓带来了无穷灾难,其中苦难最重的就有泗县一带人民。

在泗县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泗县城东北十余里地,有个在地图上找不到的小村落,古代的老汴河(隋唐大运河)就从它的身旁流过,不过现在早已干涸无水,所以它的名字就叫枯河头。再早也曾叫过“哭活头”。据说是大美女虞姬在垓下自刎之后,项羽曾骑马提着她的头跑到此地痛哭,哭得虞姬头颅的眉眼眨动起来,云云。

还有一叫“哭孩头”,民间传说是麻叔谋为隋炀帝督工修造运河,除向各地强征民夫,并且也强征一些小孩来蒸了吃,因此,当地民间常用“麻胡”吓唬小孩,这一传说流传很广,在野史里,包括《隋唐演义》及宋代传奇《开河记》中都有所记载。当然,这可能是以讹传讹罢了。但解放后,在治淮初期,各地兴修水利。民工们在施工中,确曾枯河头附近的地下,挖出了大批谷子来。当地民间传说:隋炀帝从大运河下扬州时,因为有些地段河水干涸,行期又不容耽搁,因此便用大量的黍、谷、稞子和上麻油,填入河沟之中,并用大批童男童女拉船前进,形成“旱地行舟”。童男是正面朝前走,童女则背脸向后退着走,他(她)们用力拉着红绒线拧成的纤绳,正吃力地走着,龙舟上却派人一刀割断了纤绳,于是童女仰面朝天跌倒,童男则跌倒俯卧在童女身上,而船上那些荒淫无道的统治者们,看了却哈哈大笑起来。伴随着这个传说,至今在泗县的泗州戏《隋炀帝三下扬州》中还有着一首歌谣:“隋炀帝,下扬州,平地开成沟。黍谷稞子和香油,旱地能行舟。童男童女五百个,男的朝前行,女的往后走。一刀割断红绒线,笑坏隋炀皇帝头!”

今天泗县的出名源於泗州戏。名扬国内外的泗州戏与古泗州具有极深的历史渊源,这块文化瑰宝就是在古泗县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支艳丽的艺术奇葩,所以不少人也称就称泗县为泗州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