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玉皇寺传奇
(小说连载35)
赵汗青
张丙奇
叛徒谋害陈玉成 玉皇寺筑英骨堆
宿州市玉皇寺东去八里地,有个前屯庄,庄的后边,有一座高大突兀的土堆,当地人称英骨堆,又叫“英故堆”或“英古堆”。土堆周围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土堆呈馒头形,底部直径约40米,高约5.5米。土堆前有一长方形青石碣,看上去曾经打磨过,表面较为光滑,但无文字。土堆上有松柏、刺槐,茂密葱茏。
当地人有两个传说:一个是说这里曾是一个鹰王墓。
这只鹰王带领群鹰从泰山飞来,途经梅庵上空时遭遇风暴,暴雨中,东海龙王三太子要吃鹰,为救群鹰,鹰王与三太子搏斗,咬伤赶走了东海龙王三太子,保住了群鹰。但,最终自己也因伤重身亡。
群鹰为答谢鹰王,每只鹰都来来回回叨土掩埋了鹰王。
这件事传到玉皇寺住持耳中后,住持心想:鹰之所为,实在感人。便在墓前诵经为其超度亡灵。
后来,当地人称鹰骨堆。
另一个传说:这个土堆是清末太平天国将领英王陈玉成之墓。
陈玉成祖籍广西藤县,少年从戎,参加太平军,由圣兵到统帅,后封英王。向以知兵闻名,是太平天国的一员悍将,又是太平军晚期的一根擎天柱,在当时的太平军及捻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1862年5月13日,陈玉成撤出庐州,假道苗练地区北上,在寿县为叛徒苗沛霖诱擒,后在河南被清军杀害。
陈玉成(1837—1862.6.4),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一说桂平)人,太平天国著名的军事家、统帅。少孤,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随军西征。次年攻武昌,率500勇士缒城而上,大队继进,攻克该城。因功升殿右三十检点,统陆军后十三军和水营前四军,转战湖北﹑安徽等地。他治军严整,骁勇富谋略,善筑垒围攻﹑抄袭后路以及于收队时杀回马枪,故有“三十检点回马枪”之谚。六年春,镇江被困,随燕王秦日纲往援,因内外音讯不通,即带壮士数人乘船舍死冲入镇江,与守将约定内外夹攻,遂大败清军,解镇江围,并与各友军共破江北﹑江南大营。
石达开出走后,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和李秀成等同主军政,力挽危局。八年夏,与李秀成会于安徽枞阳镇,商定共解京围大计,先破浦口江北大营,继而驰援庐州(今合肥),在三河之战中,以迂回包抄战术断敌退路,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九年,晋封英王。十年,会同各军再破江南大营,东征苏州﹑常州。时湘军四路东下,安庆被围,他注重上游,力主先救安庆。秋,太平军计分两路,合取湖北,迫敌回救。他率大军趋北路,于次年二月进抵湖北黄州(今黄冈),因受英国侵略者的阻挠和南路李秀成误期,未能合取武昌,遂回师径援安庆,多次苦战失利。八月,安庆陷落,陈玉成退守庐州,受严责革职。同治元年(太平天国壬戌十二年,1862)春,派部将陈得才等率师去陕西等地招兵,庐州守军兵单被围急。四月,率部突围,走寿州(今安徽寿县),为叛徒苗沛霖诱捕,解送清营。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五月初八,在河南延津县慷慨就义,年仅26岁。
1862年陈玉成就义河南史料有载,但陈玉成的墓到底在何方,竟无人所知,史料也无记载。前屯庄老人牛绍友说:听他祖上人说:“清朝时有位捻子的大官死了,尸体运到这里。来了许多捻子,一人一兜土,**之间把捻子的头目埋在这土堆里。后来听说此人就是英王陈玉成,从此后我们庄上的人都叫它英骨堆了。”
罗庄有位老人叫罗启贤的说:“英骨堆附近的那块地,是尤庄刘财主的,他的祖父租种过。那时捻子到处都有,他们庄上就有几个人参加,还跟着攻打宿州城。至于英王是哪里人,怎么死的不清楚,只听说**之间来许多捻子,他们都是来参加埋葬英王的。还听说英骨堆很有灵,当地农民谁家里有红白喜忧,都到那里借盘子碗。
这村里有一户叫高小宝的人,他的老婆叫章树虾,两口子都是出名的无赖、孬熊,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但英骨堆的英王心胸宽广,对任何人都是一式同仁,从不计较。
这一年十月,高小宝、章树虾嫁女儿,亲朋好友没几个参加贺礼的,好不容易才凑够两桌宾客。俩口子跑到英骨堆借了酒蛊和盘子碗,办完事后,发现有个酒盅是金子的,便起了孬心,悄悄地留下一个金酒盅没还。从那以后,这一带人受牵连,再怎么烧香也借不来盘子碗了。再后来,当地人对高小宝、章树虾俩口子的为人评论道:“心术不正心眼孬,这样人不得好死。”没多久,高小宝和章树虾俩口子先后患上脓疮病,还不舍得花钱治疗,却整天骂乡里乡亲们,怪乡亲们诅咒他们俩口子不得好死,但最后,还是守着金酒蛊死了。死了以后,没有后代来埋葬他们,还是乡亲们将他们掩埋的。
故事真假姑且不说,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人心不足蛇吞象”,心术不正的人终不会有好下场的。
同时,从另一方面,证明一个问题,就是英王有可能是埋在这里的。
河南省延津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在英王陈玉成殉难处,建有一八角亭子,亭内竖一块六棱碑,碑上刻有《英王陈玉成传》,传文约900字,但未提及陈玉成葬墓之事。当时参加建亭、碑的当事人贾文喜说:“有文字记载陈玉成殉难于县城内西教场。至于其埋葬何地,参加座谈的一些老人也说不清楚。经同县有关领导研究,在殉难处建亭立碑,以碑代墓,作为纪念处。”由此可见,英王陈玉成的墓不在河南延津,从而说明英王陈玉成死后,尸首被其部下偷运到宿州。本想运往江南,但因淮河一带被清军控制,行动不易,便把尸首留在了宿州玉皇寺,请寺僧为其诵经以超度亡灵。
后来,在宿州玉皇寺僧的帮助下,葬在了寺东的前屯庄。
由于清军的进逼,战事吃紧,怕留下碑记,坟墓遭清军破坏,因此也没留下任何标志。
一百多年过去了,这里没留下什么遗迹,只有这英骨堆,象征着英王的不屈精神。人们为了纪念英王,在英骨堆上植上许多松柏,在英骨堆的周围拉上围墙,以作保护。
但愿这英骨堆,能和宿州玉皇寺一样,成为宿州市一大重点保护区,成为宿州市又一个著名旅游景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