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宿州玉皇寺传奇 (28)居士拜佛玉皇寺 唐河上建九孔桥

(2014-09-10 11:25:39)
标签:

赵汗青张丙奇

宿州玉皇寺

文化

赵先杰

宿州玉皇寺传奇 (小说连载28)


赵汗青 张丙奇

居士拜佛玉皇寺  唐河上建九孔桥

    在宿州玉皇寺北两里许,老符离境内有条唐河,也是条古老的河流。当年隋帝杨广下扬州,舟行大运河宿州境内,因天旱无水,隋帝杨广下令宿州知府再开挖条引河,以保证他的龙船上物质供给充足。后因杨广的大隋被李唐政权攻破而废。至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为了保障民生水利建设,下旨再次开挖,后人称唐河。
    唐河在濉溪县境内称巴河,发源于濉溪县。濉溪县自有史以来一直归宿州府管辖,直到公元1977年1月12日改属淮北市。
    据《宿县志》载:唐河全长80公里,流经墉桥区境内为16.9公里,流域面积20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位11.6米,最高水位为19.58米,最低水位为16.25米。唐河在1949年以后有过三次变更:一是1966年,从马庄截流入沱河,改名为新水河;二是1949年,唐河自蔡桥经老符离、灰古、蒿沟到观音堂;三是1976年新汴河开挖后,萧濉新河引河截断了唐河,使唐河上游河水经地下涵道入沱河,唐河下段入濉河。1976年,政府开挖双庆河后,截断水源,唐河随废。
    唐河流经老符离,河上有许多古迹:著名九孔桥立于其上。九孔桥建于清朝乾隆23年,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为九孔石桥,长216米,宽5米,每拱跨度3.8米。是目前宿州市境内唯一幸存完好的较古老的石桥。
    那么,这座九孔桥是谁修建的呢?宿州民间有三种传说。
    此桥为当时南北交通驿道上的一座主要桥梁,桥上两侧有石栏。相传,明清时期,宿符路是南北二京的主要驿站,为了方便行人,宿州知州向皇上申报了一个建桥计划:设计一百零九孔,玉石栏杆,雕金小鹑,需白银万两。上报后,乾隆帝按计划拨款。可是知州贪财,一百零九孔桥,修建为九孔桥,并在桥北建一大石碑,知州称:一碑单九孔。“玉石栏杆金小鹑”改为石栏杆雕小鹑。当地豪绅举报皇上,乾隆下江南正好路过此地。知州慌了手脚,慌忙跑到徐州迎驾,并向皇帝奏道:
    “真龙天子不能入宿地,过了徐州就是宿州,官道旁有黄花洞,黄花洞下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那里经常有盗匪出没。为保圣安,请皇上绕道走。”
    谁知,这位乾隆爷就是不怕土匪,他非要走宿州不可。结果乾隆过了九孔桥,游了黄花洞,调查了真相,杀了这个贪官。
    黄花洞,真迹至今尤在,就在宿州玉皇寺北五里的黄花洞村。
    黄花洞村村东有山,山腰有一古洞,名叫黄花洞。古代此山原叫卧虎山,古洞叫采隐洞,洞侧不远有一青龙泉,三年不雨水涓流,日降干厘不暴涨。泉边有一龙泉寺,四周树木参天,野草青青,杏花满坡,清香浓郁,环境优美。通往古洞的道路弯弯曲曲,拾级而上,洞前有三棵巨槐,并有一尊高大的石碑。山下是黄桥湖畔芦苇荡,故有“九曲十八盘,一碑单三槐”紧靠芦苇湖之说。后因一般优美的黄花女传说,改名黄花山、黄花洞。乾隆皇帝南巡时,路经此地曾赋诗一首:“草色青青云色霞,黄桥湖畔几个家。孤家面临黄花洞,未见黄花见杏花。”
    另一种民间传说:当地有个以挑水为生的年轻人叫九孔,天天到宿川城北的河里挑水,见唐河水深流急,经常翻船,就下决心积钱造桥。
    他省吃俭用,连老婆也不娶,天天将挑水的余钱,投到附近玉皇寺的古井中。到他60岁时,估计投井之钱足够造桥之用,便到州衙说明原委。知州姓赵,听了这事非常高兴,命人下井捞钱。捞出的钱币在玉皇寺大殿上清点,足够造桥之需。知州爱民如子,也拿出一百钱赞助,并为其“九孔桥”。建桥工匠也被九孔的事迹感动,工钱一分不要,还专门造了九孔桥以便能让后人记念他。
    故事未必真实,但却传达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不管贫富贵贱,为百姓造福,百姓永远不会遗忘。
    第三种传说可信度最高,传说是这样的:宿州玉皇寺北部有大批民众信佛,他们每月初一、十五和各种佛教节日中,都要赶住宿州玉皇寺拜佛做佛事。这些居士众多,男女老少数百人,每次乘舟渡河要等半天也渡不完,他们便把这件事报告给宿州玉皇寺住持法学。法学住持佛祖胸怀,结缘了一些财主,募捐了一大笔银两,又请了建桥名师开始修建九孔桥。为什么要修成九孔呢?在中国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之尊”。另外,又因为宿州玉皇寺住持说话一言九鼎,所以要修建成九孔桥。
    九孔桥施工方案极为科学巧妙,砌筑拱洞用的是纵向联式砌筑法。即把整个九孔桥沿宽度方向用11道独立拱券并列组合起来。每道拱券单独砌筑,合龙后自成一体。这样砌完一道拱后,移动承受拱券重量的木架,再砌相邻的一道拱,一道一道地砌筑,既节省搭木架的材料,又便于移动木架分别施工,并且以后容易维修。因为每道拱券都能独立承受重压,11个拱券拼成一个大拱券,如果某一道拱券损坏了,可以部分施工维修,不影响整个桥身安全。为了克服纵向并联砌筑法整体结为不结实的缺点,建桥总建筑师设计先用9条两端带帽头的铁梁横贯拱背,串连住11道拱券,加强横向联系,再对两块毗邻的拱石,用双银锭形的腰铁卡住,然后在桥的两侧各有长1.8米,外头向下延伸五厘米的钩石六块,勾住主拱券,拱券外还有护拱石,这样,整个桥身结合在一起。另外,利用拱脚比拱顶宽0.6米的少量“收分”来防止拱券倾斜。经过300年的考验,证明这种施工方案是极其科学,极有成效的。
    因为唐河东流,故九孔桥身迎水处每拱之间均有尖角,不但减轻夏日洪水之冲力,亦使古桥愈加坚固秀美,独具魅力。桥身面西有三个龙头探出,竭诚护佑古桥。300年来,古桥默默承受着车辗人压,巍然如山,今之犹残存龙首下颏,略见古韵雄风。
    风雨300年,九孔桥连接着玉皇寺与唐河北众多居士的香火延续。也不知有多少车马行人践踏过它,受惠得益于它,古桥皆默然无语,如一坚忍沧桑老人,负重而道远。
    今天,看古桥依然年轻,九孔桥仍与古道相连,隐于林荫、庄稼田间,被改道新修的公路大桥所代替,虽然没了夕日车水马龙之景象,但是九孔桥依然岿立在唐河之上,仍是农夫们作物两岸庄稼的必经之路。细观桥体没有破损,没有裂缝,我们无不被古人的建桥技术所折服,拱洞完好如初,没有一块石块变形松动,在当时没有水泥的情况下,连接的如此之好,使我们后人惊叹,使我们后人感慨!更使我们后人感到宿州古人的创造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如今,时过境迁,九孔桥虽然已失去它往日的意义与繁华,但它却成为了与宿州玉皇寺一样又有关联的著名景点,屹立在唐河上,成为宿州人的一大骄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