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天下时代之声赵汗青
天下时代之声赵汗青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639
  • 关注人气:1,97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宿州玉皇寺传奇 (13)绝代才子苏东坡 结缘宿州玉皇寺

(2014-08-11 11:13:36)
标签:

赵汗青张丙奇

宿州玉皇寺

文化

宿州玉皇寺传奇(小说连载13)


赵汗青 张丙奇


绝代才子苏东坡结缘宿州玉皇寺


      苏轼与佛教关系密切。苏轼之接触佛教,至少可以上溯至他十来岁之时,据《苏轼诗集》载:“君(苏辙)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栾城后集》卷二一《书白乐天集后二首》也说他“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而苏东坡于禅宗则是情有独钟,并对他影响深远,历久而弥真弥坚。禅宗透脱无碍,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使苏东坡在种种危难困厄中仍能保持通脱无碍的姿态和积极乐观的信念。因此他在《东坡居士过龙光留一偈》中盛誉禅宗:“所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苏东坡一生与禅师交游颇广,不少禅师与他保持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苏杭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在苏杭的时间前后有七八年之久;苏杭不但风光旖旎,经济发达,而且高人云集,禅师倍出,苏东坡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曾说:“默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东坡志林》卷二),此话并非夸夸其谈之辞。苏东坡在苏杭结识的禅师,有清顺、守诠、仲殊、道臻、可久、垂云、思聪、惠思、怀琏、善本、道荣等。由于东坡的宿慧,再加上众僧友的启发,使他在佛理的体悟上能再上一层楼,而他们所留下来的妙事妙理,更成为千古的佳话。其中东坡与佛印禅师的众多公案,在后世流传最广……  
      佛印了元,字觉老,本出身于富庶之家,后因皇帝赐与度牒而出家。苏东坡移居湖州过金山时,结识了佛印。元丰二(1079年),苏东坡贬谪黄州,开始大量阅读佛教典籍,与佛印建立了更为密切的情谊。
      有一天两个人在杭州同游,东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问佛印禅师:“这是什么山?”  
      佛印说:“这是飞来峰。”
      苏东坡说:“既然飞来了,何不飞去?”
      佛印说:“一动不如一静。”
      东坡又问:“为什么要静呢?”
      佛印说:“既来之,则安之。”
      后来两人走到了天竺寺,苏东坡看到寺内的观音菩萨手里拿着念珠,就问佛印说:“观音菩萨既然是佛,为什么还拿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说:“拿念珠也不过是为了念佛号。”
      东坡又问:“念什么佛号?”
      佛印说:“也只是念观世音菩萨的佛号。”
      东坡又问:“他自己是观音,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号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为求人不如求己呀!。


      好,此事暂且翻过,我们来说说苏轼与宿州玉皇寺的故事。
      在宋代以后,宿州除去玉皇寺大有名气外,还有一处名景叫“扶疏亭”。这处名景是因苏东坡而留芳千古。
      扶疏是枝叶茂盛,疏密有致的意思,古代有“秋雨潇潇,烂漫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句。在宿州西城,古州衙旧址后面,今宿州市甬桥区政府院内。矗立一座格调古雅的建筑,主体为殿堂五间,匾额上题着“扶疏亭”三个金字。进门后,你会看到中心位置陈列着两方青灰色石碑,碑已经断残,却是件宝贝。它的珍贵在于石面上以精致而劲健的笔划镌刻着一幅墨竹。竹枝叶扶疏,形态清逸,仿佛浸着如水月色,在微风中轻轻颤动。竹下方刻有四句诗:“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冷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诗是李白《浔阳紫极宫感秋》的前四句。画与字的落款处,署着“东坡居士”的名字。
      宋元丰元年,43岁的苏东坡就任徐州太守,应宿州太守王巩之邀南来宿州。
      当时,苏东坡可是名冠四海的大学士,许多官员都以能和他交往成友而自豪,特别是如能得到他诗、书、画任何一件墨宝而受宠若惊。
      这一天,宿州太守王巩带领府邸一干官员,早早来到睢水岸边等候。快响午时,苏东坡乘着马车来到了。王巩知道苏东坡是位佛居士,两人一番寒暄后,便安排苏东坡住宿在玉皇寺内。
      次日,在王巩和玉皇寺住持陪同下,苏东坡首先礼佛然后参观寺庙风光。走了一圈后,苏东坡转过头来告诉住持说:“‘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满院植物皆与佛有缘,独缺竹子,岂不憾事?”
      住持顿悟:“阿弥陀佛!居士果然与吾佛结缘,实为高才!贫僧这就安排种竹子。”
      苏东坡双手合十回礼:“阿弥陀佛!”随后将随身携带的墨竹一本赠送给玉皇寺住持。
      宿州太守王巩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就向玉皇寺住持借来墨竹图,把它们刻在府衙内的一块灵璧石上,并在此处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扶疏亭”。
      致于这“扶疏亭”到了元朝时,亭子便毁于兵燹。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宿州知府曾显,专门安排此事,并亲自操作。在荒草中搜寻地残碑两段,重建了扶疏亭,为了永久的记忆,他把残碑镶进了亭子的壁上。明朝崇祯末年,宿州知府李炎林重新修缮,清朝康熙年间宿州知府高其佩又修缮,并在原址上增加规模,使扶疏亭保留至今。
      由此可见,玉皇寺与扶疏亭是宿州的两大景观和遗产,为宿州人民添了不少的风采。清朝王人杰《重修扶疏亭记》云:“……居顷之,按行署中,望暑后距城有亭名扶疏者。问诸宿人,佥曰:此宋苏长公轼之遗迹也。长公帅徐日,曾手画墨竹一纸遗宿守。宿守鐫诸石,构亭贮之,颜曰‘扶疏’。并植竹千竿,以盖其胜。今石刻已久废,竹已荡然无余,而亭以长公之故,屡圯屡萁,尚岿然如鲁灵光云。余闻之喜甚,爰命扶其倾,补其坏,卫以曲槛,饰以疏棂,无移前人,无废后观。当风日清美,便衣曳履,偕三四姻旧,循城阴而登焉。城既距州之上,而亭复冠城之巅。凭栏南望,千家烟火,一览无遗。依城北瞻,则符离运水,丰阜遥岚,东拂西紫,胥油油然,迥巧献技于杖履之下。若乃麦浪翻风,荷香抑露,银蟾夜皎,玉屑晨飞,四时之观,亦皆可乐者。……”生动活泼地刻画出当时登扶疏亭而观宿州之美景:南边是“千家烟火,一览无遗”,北面可看到玉皇寺“丰阜遥岚,东拂西紫,胥油油然。”夜间是“麦浪翻风,荷香抑露,银蟾夜皎,玉屑晨飞。”美不胜哉,可惜现在看不到了,只能在文章里和梦里去寻求,无疑是我们的一个损失,但扶疏亭依然存在,倒是幸事。
      后人有诗赞扶疏亭云:
      其一、突兀古亭墨迹留,扶疏二字几经秋。春深老树犹啼鸟,雨后新池不泛鸥。疏影半窗思渺渺,清风千载韵悠悠。而今也有徐州牧,送竹何人到宿州。
      其二、墨宝真千古,坡翁妙笔留。烟云赠画竹,风雨自鸣秋。潇洒新如寄,婆娑影不收。此间无俗韵,亭外月衔钩。
其三、古城高矗槛云收,坡翁当年画本留。胜地凭凌高百尺,名贤翰墨子千秋。长堤杀雍欹衰柳,古驿山多冷戍楼。闻道遗碑曾羽化,琅玕摹勒倍清遒。
      如今,扶疏亭为皖北重要的名胜之一,墨竹碑也十分珍贵:墨竹碑勒于宋代,和墨竹的作者苏轼同时期,因而见证了苏轼的一段活动轨迹,玉皇寺如今也已重建,这些名胜都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扶疏亭栉风沐雨历越千年,历代吟咏扶疏亭的诗、文不绝如缕,文人骚客,登临抒怀,“疏影半宿犹啼鸟,清风千载韵悠悠,而今也有徐州牧,送竹何人到宿州?”苏轼和竹子的精神气质品格情操滋润了一代代文人雅士。
      临亭小憩,面碑怀古,墨竹及题诗,让人不禁想起苏轼这位11世纪的文化巨人,想起激扬千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起胸怀天下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想起柔情似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品味着谦虚劲节的“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
      苏轼一生迭宕起伏,行踪遍及大半个中国,曾经数十次踏足宿州,每次必居宿州玉皇寺,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行踪和丰富的美文,也留下了这么一座竹风诗韵的扶疏亭。玉皇寺、扶疏亭见证着苏轼与宿州的缘分,也为宿州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宿州人值得骄傲、也应该永远珍藏的精神和文化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