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 沧海桑田七千年之周坡 民风淳朴风景秀丽(60)

标签:
周坡文化 |

周坡
周坡,在安徽省宿州市墉桥区境内,夹沟镇政府东八里许,她东靠古老的支河,西依交通便利的夹沟街,南临碧水滔滔的夹栏河,北偎马娘娘的故乡——新丰街。是一个民风淳朴,风景秀丽的小村庄。而她的来历则更加淳朴、美丽。
相传夹沟北丰山脚下,有位年过半百的周老汉,妻早亡,撇下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父子俩靠编织竹器为生。这孩子胎带有疾,两条腿不一样长,走起路来腰要甩一下,人都叫他小跛。但这孩子身残志不残,终日帮父亲破竹竿,刮篾子,一有闲空,便利用梢头废料,自学编织。小跛心灵手巧,会编竹蓝,手提点心袋等,后来模仿着动物的形象,编织竹猫、竹狗、竹牛,拿到集市去卖。父亲看到孩子满有本事的,就是因腿跛而未能找到媳妇,心中暗暗着急。着急之余便跑到多年不来往的表嫂家,道出心事。表嫂也是个好心人,并乐于帮忙。便问孩子叫什么名字,多大啦?周老汉心理咯噔一下,心想:周家穷,孩子哪有大号呢。急中生智,随之答到:孩子叫周跛,交新年二十五岁。表嫂高兴地说,能成,俺娘家侄女叫丰竹,二十岁,你们两家道满般配的。
在表嫂的撮合下,周跛、丰竹终成眷属。小两口婚后生活非常甜蜜,合计着:做竹器活买竹不如自家栽竹划算。于是小两口就到丰山起竹苗,把起来的竹苗栽到门前屋后,路旁河边。经几年小两口的精心管理,竹子旺盛起来,由单成双,由双成林,由小林成大林,代代相传,子孙繁衍,便形成了一大片竹林。竹林形成后,靠竹子吃饭的人也多起来,山南海北的穷人为了吃饭很多人聚集到这里,加之周跛夫妇的子孙繁衍,后来便逐渐形成村落,人们为纪念小跛,便取名“周跛”庄。后来,人们认为“跛”字难听,就把“跛”字改为“坡”了。
如今,周坡庄的竹园仍很多,而靠竹器吃饭的人已经很少了,但周坡庄的竹器工艺品,特别是竹蓝仍是很出名的,在五十年代成为宿州市的名特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