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 沧海桑田七千年之历经二千年的老符离(58)

标签:
老符离文化 |

历经二千年的老符离
老符离很古老,她的来历可追溯到秦朝。史书上说,符离境内有离山,山上产离草,可编草席,故有符离之名。这便是老符离的来历。
老符离是新符离的前身,是座古县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遗址位于宿州市城区北部,津浦铁路西侧,濉河南岸,唐河北。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老符离原址也几经更换,据说,现在的符离北村、老符离,过去统称符离。据老年人说,符离北村有一隅子口,1920年还能看到符离县的十字街。老符离的遗址就在这一带。
《宿州志》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全国设三十六郡,遂设符离县,驻地灰古集。汉朝设竹县。公元9年至公元23年,王莽建新朝,改符离县为符合县。东魏武定六年,即公元548年,改符离为睢州睢南郡。南梁改符离为濉南沛郡。唐朝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建宿州,符离属宿州。太和三年,即公元829年,宿州治所徙符离。元朝世祖至元三年,即公元1337年,符离县并入宿州,符离县废。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在黄山头建火车站,后改名为符离火车站。因交通原因,在符离火车站逐渐形成集镇,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老符离,人们便以“符离”称谓,这样就形成了两个符离。人们习惯称“新符离”为“符离”,原符离为“老符离”。新符离经济发达,成为符离的代名词,老符离经济落后逐渐沦为村落。
解放后,老符离的建制也几经更换:1958年政府设老符离大队,隶属符离公社,1980年设老符离公社,1984年设老符离乡,隶属符离镇。
老符离虽然没落,但古迹尚存,至今还有宿州八景之一的“符离晓渡”遗址。明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1年,在符离古县城的中心濉河上建永济桥,人称符离桥。后来永济桥几经风雨,坍塌数次,修复数次。如今“符离晓渡”遗址在新符离大桥的东500米处,虽然失去了当时的热闹,但她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是永远的,人们在茶饭之余,仍乐此不疲地谈论着“符离晓渡”。
老符离境内有唐河,也是条古老的河流,流经墉桥区符离镇。
唐河在濉溪县境内称巴河,发源于濉溪县。《宿县志》载:唐河全长80公里,流经墉桥区境内为16.9公里,流域面积20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位11.6米,最高水位为19.58米,最低水位为16.25米。唐河在解放后有过三次变更:一是1966年,从马庄截流入沱河,改名为新水河;二是1949年,唐河自蔡桥经老符离、灰古、蒿沟到观音堂;三是1976年新汴河开挖后,萧濉新河引河截断了唐河,使唐河上游河水经地下涵道入沱河,唐河下段入濉河。1976年,政府开挖双庆河后,截断水源,唐河随废。
唐河流经老符离,河上有许多古迹:著名九孔桥立于其上。九孔桥建于清朝乾隆23年,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为九孔石桥,长216米,宽2米,是目前墉桥区境内唯一幸存完好的石桥。
此桥为当时南北交通驿道上的一座主要桥梁,桥上两侧有石栏。相传,明清时期,宿符路是南北二京的主要驿站,为了方便行人,宿州知州向皇上申报了一个建桥计划:设计一百零九孔,玉石栏杆,雕金小鹑,需白银万两。上报后,乾隆帝按计划拨款。可是知州贪财,一百零九孔桥,修建为九孔桥,并在桥北建一大石碑,知州称:一碑单九孔。“玉石栏杆金小鹑”改为石栏杆雕小鹑。当地豪绅举报皇上,乾隆下江南正好路过此地。知州慌了手脚,慌忙跑到徐州迎驾,并向皇帝奏道:
“真龙天子不能入宿地,过了徐州就是宿州,官道旁有黄花洞,黄花洞下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那里经常有盗匪出没。为保圣安,请皇上绕道走。”
谁知,这位乾隆爷就是不怕土匪,他非要走宿州不可。结果乾隆过了九孔桥,游了黄花洞,调查了真相,杀了这个贪官。
如今,事过境迁,九孔桥已失去它往日的意义与繁华,但它却成为了宿州一大景点,屹立在唐河上,成为宿州人的一大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