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 沧海桑田七千年之通济渠(16)

标签:
宿州沧海桑田七千年通济渠文化 |

通济渠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夺泗入淮,夺淮入海,这两个因素导致通济渠到南宋后河道逐渐淤塞废弃。在宿州境内,通济渠由西北流向东南长达一百多公里,大运河遗址是该渠的一段。20世纪50年代运河堤坝还保存完好,今天沿通济渠一带的群众都把运河故道称为隋堤或隋堤沟,宿州就位于隋堤之上,而50年代修建的303省道宿永公路也正好铺建在运河故道上,穿宿州境内而过。
但令人疑惑的是,承载着漕运和其它商业运输功用的隋唐大运河为何会改道?它到底衰落于何时?又为何最终消失不见?其原因究竟何在?这一系列的问题,至今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也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有专家为我们给出了新的推断。
流传两种版本的解释
隋唐大运河汴渠段(通济渠)起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这是丝毫没有争议的。但止于何朝?何代?何年间?却一直是争议了几个世纪的未解之谜。随着安徽境内的170公里的地下隋唐大运河三处遗址的发掘,对隋唐大运河汴渠段湮塞于公元1127年或1194年的传统说法提出了质疑。
宿州市于2006年抢救性发掘了两处大运河故道,出土了大量的大运河瓷,也有相当数量的南宋及元代龙泉青瓷,以及大量的金、元代磁州窑系、钧窑系作品。这就是说,从以上考古发现中可以推断出,隋唐大运河在金、元时期应该仍具有运行功能。一直以来,学术界关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东段的湮塞,有两种版本的解释。
一是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为阻金兵南下,决黄河泛滥说。这也是流传最广的说法,这种说法引证了“宋金对峙,宋室南迁,漕运断绝”,和楼钥《北行日录》的史料。认为运河被宋王朝废弃后,自然逐渐湮塞。但有专家认为,持这一观点的人,有的是想当然,有的是人云亦云,都没有对衰败期的历史进行认真的考证,只考《河渠志》,而忽略了《食货志》、人物传记;只考正史,而忽略了地方志。同时,他们把运河的功能,绝对局限于漕运功能。认为漕运断绝,运河即废,废即湮塞。这种解释显然过于绝对和简化了。
第二种是“夺泗入淮,夺淮入海”说,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于河南阳武(今原阳县)决口,顺着泗水进入淮河,直接打通了黄河与淮河的通道,故称该时期以后为“河运同槽”(即泄洪排涝,与水运同走一条水路)。这种观点,比前一种观点有进步,承认了除“漕运”外,还有东西“水运”也在使用隋唐大运河。但这种说法忽略了“河运分槽”乃是开凿通济渠的初衷,也是元、明时,屡次改造山阳渎、邗沟,千方百计地让“大运河”避开黄河水险时所采取的措施。
黄河泛滥是运河淤塞之由
对于以上两种版本,有专家认为其均失之偏颇,并提出他的第三种学说:那就是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黄河大改道,导致通济渠改走“北线”说。此说的根据就是《宿州志》中所记的:“元泰定初,通济渠改由徐州,合泗水至清口入淮,而泗州汴口遂废,汴水湮塞、甬桥亦废。”
专家解释说,金元时期的隋唐大运河,虽河道涩浅,但与当时漕运终止后,仅商旅使用,运量相对较小,又可避“河险”,安全系数高,是相适应的。进入元朝后,黄河水患更加肆虐。结合《宿州志》的记载,专家认为:由于黄河北徙,“夺泗入淮”时所走的泗水,在元泰定之后(1325年),已成黄河“故道”,加之汴渠“南线”淤淀年久,可能出现较多浅涩河段,没有由汴入泗达淮的“北线”水量充沛。于是“北线”自然接替了“南线”,成了通济渠的新水道。
汴渠的东、西交流功能北徙后,作为人工运河的“通济渠”便寿终正寝了。由于通济渠是由天然河道改造而成,全段湮塞后,还有局部的区域性通航,但从1194年到1855年的661年间,黄河数次大决口,最终导致通济渠从地面消失,成了一条带有神秘色彩的梦中之河。
隋唐大运河湮塞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若要弄清汴渠的历史,就必须弄清黄河的历史。因为汴渠连接了黄河与淮河后,将我国东部的水系作了彻底的大改组,它是一次历时七百年的“北水南调”工程!它导致了我国北方的沙漠化和气候恶化!
为此,有专家在大量阅读了《宋史》、《金史》、《元史》中的《河渠志》后,将黄河与汴渠的史籍梳理成纲,归纳为如下几点:
(1)在黄河下游,由黄河泛滥、淤淀形成的广袤的冲击平原上,自从隋炀帝开掘大运河以后,汴渠分流了黄河下游的水量,改变了黄河北入渤海的原有架构,汴渠,实际上成了黄河南入东海的正流,以至于淤出了一个洪泽湖。汴渠在隋唐时是受黄河三分之水,至宋,漕运之量已三倍于唐末,为保漕运,枯水期的全部、丰水期的大部分黄河之水,被引入汴渠航运,因此说,黄河之水主流,是南归东海的。
(3)北宋末到金初,宋金以淮河为界后,金朝在黄河屡屡夺泗入淮、夺濉入淮、夺涡入淮、夺颍入淮中。再次加强了黄河南岸堤患的修固,当黄河的南溃,由最低处的夺颍发展到黄河冲击平原南岸的最高处,“夺颍入淮”后,南岸的堤防便全面加固。于是,1194年洪水期,再次出现夺泗入淮。黄河的决口,仍回到了开封之东,黄河转而向北的拐点上(最低处)。此后汴渠与泗水两河,共同担纲黄河入淮、入东海的泄洪重任,长达一百多年。
(4)元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8年),黄河的历史发生了大转折,黄河的洛阳至开封段,1325年7月阳武(今原阳县)决口,1335年封丘决口,1344年曹州白茅堤、金堤全线溃决……由于宋、金时期南岸的逐年加固,苦撑了一百多年的北岸,开始又一次全线崩溃,黄河下游北徙。元泰定年间的北岸全线崩溃,导致了荥阳久未清淤的汴口无法调水通航。自开通济渠后,形成的南归东海的黄河之水,又改回北趋渤海,周而复始的历史,完成了一个轮回。
(5)从隋至元泰定的七百年间,无论出现夺泗、夺濉,还是夺涡、夺颍的入淮情况,汴渠都是黄河入淮的正流。历史上记载的“夺”,应是共流,切不能误认为是开辟新道后,正流便不通了。黄河北趋渤海的下游、汴渠南入东海的正流依然在通。
(6)但元泰定年间,黄河南入东海之水改北趋渤海后,向南入淮的汴渠,由于淤淀已久,加之漕运功能丧失后,久被朝廷废弃,疏浚欠账过多,河道浅慢艰涩,经历了近两百年的衰败期,河道已渐淤平,而刚刚因黄河北徙,成为黄河故道的古汴、泗(北线)河道,则比汴渠(南线)淤淀少、水量多,又不再是黄河泄洪通道了(可避河险),成了东西交往的商旅舟楫首选航线。
七百年不堪重负的汴渠被淘汰出局了,汴泗取代了汴渠,遂成通济渠的“北线”。北线由淮阴入山阳渎运河,连接东、西。泗州入淮口遂废,南线被湮塞夷平,成了现今的地下古运河。
确切地说,通济渠荥阳至泗州段(汴河南线)是在公元1325年后,元泰定年间,最终湮塞的。它湮塞的根本原因,是黄河之水北归渤海,黄河北徙,祖国东部的水系归宿原始。
总体而言,隋唐大运河在运行了500年后,由于国家的政治中心转移,漕运功能丧失,遂被朝廷废弃。但由于东、西交流,商贸、旅通、军事等用途所需,隋唐大运河在失去朝廷财力支撑的情况下,又走过了两百多年的衰败期,最后,由于黄河下游的北徙,东、西交流的重担,自然转让给了通济渠北线的黄河故道。至此,通济渠七百多年的历史,就是隋唐大运河的前半生,也是中国“大运河”史的前半部。
宿州的前身甬桥原是隋代通济渠(汴河)上的一座桥,后来成长为镇,并在隋唐漕运中逐渐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甬桥当时是来往船只入淮、出淮的水口。这里是来往船只的必经之地,加上水势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