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甬桥曾经沧海难为水文化 |
甬桥
甬桥址在今宿州城内大隅口。今大隅口南街仍称大河南街、小河南街。
隋大业元年,开挖汴河,堤上有御道,又为南北行人方便,即在十字路口修一座桥,名为甬桥。因汴河是水路交通要道,而甬桥之侧,居人逐渐增多,后来形成一个军事、商业重镇。唐元和四年,以甬桥在徐州南界,又是汴河之中游,车舟交会地方,时称要地,因置宿州以管辖。宿州城基是建在汴河南岸,以汴堤(隋堤)为州基,筑土为城,甬桥即在城北。
唐宋江淮之漕运,又以甬桥为咽喉。宋南迁后,高宗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和议成,与金划淮为界,汴河不再为漕运所经。不久,汴渐淤而泗州之汴口废,宿州之甬桥亦废。后,时代变迁,宿城改建,甬桥即成为有名无实之古迹。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宿城扩建,垒石为城,加以大砖,周围六里三十步,甬桥遗址便在城里。一九三九年,宿县城里缺水,各处凿井,曾在大隅口挖出桥基在,证明甬桥确在此处。所以过去宿州有“甬上”之称。
也有学者认为:甬桥又名符离桥,亦名永济桥,在宿州北二十里,跨汴水,唐德宗时,李正已尝遣兵扼徐州甬桥涡口,以绝江淮之运路。很明显,宿州(旧称宿县)北二十里是为符离境内。汴水从北流南,可能在符离也是有桥的,但是甬桥故址已经确切发掘于80年代宿州市中心原大运河遗迹之处,所以甬桥即现在宿州大隅口的古桥遗址,由于80年代保护能力不足,现在仍在地下保护中。
唐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时年五十三岁。长庆四年
“别业甬南北,抛来二十春。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