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30 “首杰”萧何
(2010-10-26 17:40:47)
标签:
军事 |
第八章
“首杰”萧何
一
公元前206年4月,汉王刘邦率领部队进入汉中地区,在张良的建议下,为了表示不在回归中原,好让项羽放松警惕便烧毁了栈道。
其时这也是张良的高明之处,烧毁栈道我们出不去,别人你也进不来!
栈道是中国古代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桥连接而成的一条重要道路,下面由圆木支撑,上面再铺上成排的原木,只能容一人通过,脚下就是万丈深渊。而巴蜀地区四周又全部都是崇山峻岭,进出汉中就要全靠这些栈道。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有诗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耍翻越这些高山,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这些栈道才能进入巴蜀地区。汉军的战马与车辆就全部留在关中,所有辎重由士兵背在身上。栈道环绕山涧,有时脚底下有云雾飘过,每天都有士卒惨叫着跌进深渊。
进入汉中后,一些吃不了苦的汉军将士偷跑了,对此刘邦也是束手无策,整日里忧心忡忡,看来要想点办法才行啊!
在一个月光如水的晚上,突然有卫士来报:“有个下级将官跑了!丞相萧何也跑了!”
刘邦大惊,离了萧何,我可就没主心骨了。刘邦是彻夜未眠,反复思索这下一步该如何?一直到第三天天将亮,迷糊了三天三夜的刘邦困倦的正想睡觉时,卫士又来报:“汉王,萧丞相又回来了!”
刘邦大喜,困意全无,马上起身前往丞相大帐,见到萧何后才知道;萧何去追韩信了!
二
萧何,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93年,长刘邦几岁。沛(今江苏沛县)人。秦末曾任沛郡吏掾。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后,他弃官不当,辅佐刘邦举旗反秦。此后一直跟随刘邦东征西战,出谋献策,是刘邦须臾不能离开的左右手和主要谋臣之一。他在楚汉相争及至后来西汉政权的建立过程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所以刘邦赞他为“功人” ,是“镇国家,抚百姓” 的“人杰” 。后代史家则把他和张良、韩信三人称之为“汉初三杰” ,而且推他为“首杰” 。萧何不仅是一位著名宰相,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政治谋略家。
萧何与刘邦的关系那是非同一般的,他们可谓是患难之交,贫贱之交。刘邦本是个出身贫寒的人,后来在沛、丰(今江苏丰县)交界的乡间当了小小的泗水亭长。由于他生性落拓不羁,不拘小节,且好酒色,所以常惹出一些麻烦,每为同类(相当身份的人)所瞧不起。而萧何当时的身份要比刘邦高得多,他是县主掾吏,是个掌有实权的官。据《史记》记载:“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 。萧何还是个为官清正“以文无害”( 不枉法害人),仗义疏财的人。而且他志向远大,眼光锐利,能慧眼识真才。他非常器重刘邦的豁达敢干,而不嫌弃刘邦小节不检。他经常在刘邦遇到麻烦的出面相助,解难济困,不惜解囊。故史称“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 。就连刘邦的妻子,历史上著名的吕后,也是萧何帮忙撮合而成的。由此可见,刘邦与萧何关系之深。
陈胜起义,以陈(今河南淮阳)为都,建立张楚政权,起义烽火,势如破竹,很快燃遍了东南各郡县,连许多官吏也纷纷倒戈,起兴响应。沛县与陈都相近,县令害怕起义军危及自己身家性命,亦想投机取巧,在沛县组织武装响应陈胜。
这之前,刘邦已弃泗水亭长不干,进入芒砀山中(今河南永城北)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队伍。萧何与刘邦始终是保持着联系的。在此关键时刻,萧何见时机已经成熟,便毅然挺身而出,在与当时任沛县狱吏的曹参商量后,立刻主动找到将要起兵的沛县县令说:“你是秦的官吏,现在想率领沛县的老百姓背判朝廷,恐怕老百姓不会相信你。”紧接着又建议道:“还不如召集逃亡在外的人,聚集数百众,以此武装为基础,然后再动员县里的人,这样才能成功。”
县令听后,犹豫不决。萧何、曹参感到时不宜迟,又悄然派樊哙到芒砀山去迎接刘邦率领队伍出山。刘邦依计,很快将队伍带到沛县城外。当沛县县令看到刘邦的队伍后,果然后悔了,他害怕群众的武装力量,立即下令关闭城门,不让刘邦的队伍进城。同时,阴谋计划杀掉萧何、曹参。没想到萧何、曹参早有准备,便越墙逃出城外,与刘邦会合。在萧何的鼎力帮助下,刘邦借用了沛县群众的力量,进入了沛县县城,杀掉了反复无常的沛县县令。并在萧何的提议下,被拥立为县武装起义的首领,号为沛公。
由此可见,刘邦沛县起义成功,萧何是出了大力的。从接刘邦出芒砀山,到进入沛县城拥为首领,整个计划都是萧何一手策划的。而且起义军的主要头面人物,如曹参、樊哙、夏侯婴、任敖等,原来都是萧何的朋友,他们都是在萧何的影响下才跟随刘邦的。可以说,刘邦沛县起义,主谋是萧何。
在楚汉相争初期,刘邦兵弱将少,刘邦心灰意冷要散伙,是萧何劝谏刘邦,委曲才能求全,能忍方为丈夫!
(关闭评论是为了节约好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