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骥伏枥志千里——再访国画家黄成泰

(2009-11-30 16:26:01)
标签:

书法

笔墨

绘画语言

画家

黄成泰

中国

文化

老骥伏枥志千里——再访国画家黄成泰

老骥伏枥志千里——再访国画家黄成泰

老骥伏枥志千里——再访国画家黄成泰

老骥伏枥志千里

——再访国画家黄成泰

文/摄 赵汗青

黄成泰,字墨涛,1934年生,江苏海门市人,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政协原副主席。1958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学院艺术系。凡油画、水彩、水粉、年画、版画、国画等均倾心研习。自20世纪90年起先后在韩国的汉城举办联展并在上海、珠海、深圳、厦门、敦煌、合肥、徐州、蚌埠、宿州等地举办个展,有多幅作品被美术馆、纪念馆和诸多国家收藏。上海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美术》、《国画家》、《江苏画刊》、《中国书画报》、《文汇报》、《安徽经济报》等众多媒体均给予专题介绍。现在是文化部发展中心特聘书画师,中国现代民族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新加城新神州艺术院、菲律宾神墨书画院荣誉顾问。上海画院院外画师。艺术简历入编《世界名人录》、《中国美术选集》等20多部典集。

 

人至花甲称老,然而对于崇高笔墨内美的画家来说,其实还很年轻。尤其是这一代前半生被“运动”耽误了的画家,过了不惑之年,才算有了真正的艺术生

命,含苞待放正于其时。

1956年,黄老先生从吕凤子创办的丹阳艺术师范毕业,有幸受到吕去疾、赵良翰、方诗恒、郑震、王石岭、光元琨、孙茂之等名师亲授,成绩优异。为此,刻苦研究中外美术史论、艺术概论、文学史、中国通史,坚持写生临摹,使画技长足进展,并得到陈之佛、吴作人赏识。后又在安徽师范学院艺术系深造,受到前辈名师很好的指教,有着扎实的功底和学养。近30年来,时逢盛世,在艺术创作上他不再受任何思想束缚,放开手脚任笔墨随心自然流淌,画他想画的,用他想用的方法去画,在实践中孜孜以求“内出性灵”、“外视风雅”的艺术意趣。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从反复临写徐渭、吴昌硕、作品入手,继而细读宋元明清名作,足踏东南沿海、西南边陲、大别山区,在大自然中观察体验,扩大了绘画题材,并以绘画语言为本体,在传统中激活和翻新古法,使自然的绘画境界不断提升。特别是80年代中期,在种种前卫思潮冲击之后,黄成泰立定脚跟,确定了自己的追求,即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把握与自然契合后的神会和遐想,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品格,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风格,既摆脱摹写程式,也不求无功底的“逸笔草草”,只求于旷漠、野逸、朴茂、深沉的意境中,以厚、重、拙、迟的灵动为传导符号,追求“天地与我共存”、“万物与我为一”的审美境界。

黄成泰先生终年驻足山野、溪涧、榴林,追逐山泉、红叶、月影。功夫不负有心人,而今在他眼中景物都成攒簇的宋人笔墨,姿趣超逸的元人草草。他悟出景物的参差错杂,其阴阳虚实,层次井然,虚中取气,节节有呼吸、有照应。完全凭着一种感觉、一种精神、一种激情,让传统笔墨随心自然流淌。他生活在榴乡怀远,自然对榴林格外钟情。他喜欢虬曲的枝干及遍体疤痕,因其古朴得像远古的遗存;他喜欢五月似火的榴花,中秋多彩的硕果:红的玛瑙、绿的玉石籽。他画石榴,画出了感情和风格。他的一大批以石榴为题材的作品,曾在合肥、上海、珠海、深圳、厦门、敦煌等地展出,他本人也被誉为“石榴画家”,并被拍成电视专题。他还被聘为上海画院院外画师。新加坡、菲律宾及国内多家艺术机构纷纷聘他为名誉顾问。《榴硕图》被挂在日本大阪市政府大厅里,一大批作品被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收藏家收藏。

黄成泰先生爱画那透着野趣、蕴含着生命灵魂的花鸟,兴致所至,尽心而作。如《红叶的遐想》、《泉声》、《青草滩的旋律》等组成流淌的笔墨,好似不经意地跟着旋律飞舞,轻松流畅;而表现光影的《月光曲》、《蕉阴鸭群》等,积累点染之后大量铺水,纵横氤氲,神遇而迹化,把轻云拂月、月色朦胧、月影婆娑描绘得淋漓尽致。

黄成泰先生是一位成熟而有见解的画家。他认为“画法常新而不废旧”,是科学的艺术旋律,不断探索才不会僵化。变不是盲目的,要力戒浮躁,在传统和生活的根基上去变。只要在绘画语言的发展上进行研究和取舍,只要有了绘画语言的自觉和自足,就能摆脱物象的束缚从而解放笔墨,由此进入表现精神气象的境界,那么,绘画的内在美就会从画家的心中自然流淌出来。

然而事事难料,自1987年起黄老先生突然右手抖、逐年尤厉害,自1995年起腰椎病致使两腿疼痛,坐卧行难安,手抖尤历,不能作画、身体上磨难与精神上的痛苦、一齐袭来,一度使之丧失了生活信心,失却了人生希望,致几年停笔。但深埋在他心底的那种对艺术的忠诚使他与疾病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他忍痛以双手执笔作画,作画右手抖到吃饭也难时,他就下定决心练习左手,经过十几年的历练,现在坚持用左手作画,而且颇有成就。

黄老先生早期先攻西画,后专攻中国写意花鸟画。从研究临摩明清大师徐文长、任伯年、吴昌硕等作品入手,并广涉自然。从北向南涉足历史文化名城,游览名山大川,观赏名胜古迹。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他到大自然写生数千幅,收集花鸟图案资料一千多件,为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在黄先生50余年的花鸟画创作中,他的精神取向是鲜明的。《江苏画刊》、《美术》、《美术报》等报刊评其画是重、大、厚、拙、放五个字。即:自由、放纵的笔墨(包括色彩),遒劲的线、豪放的笔势,强烈的色彩对比,深沉的思想内涵,使它们构成了巨大、雄强的艺术特点。

近年来展览的百余幅作品就是左手画的。他的《秋天的情思》、《红叶的遐想》、《清音》、《秋艳》、《榴硕图》等一大批作品组画就象山泉一样从画家的心坎里自由的流淌出来,让人们倍感清新悦目而富有情趣,被人们誉为“秋天的歌手”。上海和安徽电视台称其为石榴画家,文汇、解放、新民、安徽日报、江苏画刊、美术、国画家等报刊多次跟踪报道点评。唐云、沈柔坚、徐子鹤、赵冷月等一批名画家赞赏有加,称其富有新意。

“师法自然,深入生活。”是黄老先生格守的创作之道。虽然病魔缠身,但他坚持与病魔抗争,坚持锻炼坚持写生,通过观察、体验、描绘自然界的花卉、禽鸟,寻找表现对象的美。退休后的他时常会出现在郊区农村,淮河岸畔榴园里,那绿色的树,鲜艳的花,欢唱的鸟,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美,简直使他留恋忘返,陶醉其中,有时竟忘记吃饭。这样,他以自然为师,悉心观察花鸟形神,写之手册,记之于心,用时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一些行家评他的画:“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笔下一枝、一花、一鸟都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安徽美协副主席、安徽画院院长、著名画家王涛评他:“北京有黄永玉,安徽有黄成泰,都是富于创作,风格突出,个性较强的画家。”安徽美协主席鲍加称:“老黄在七、八、九十年代就是中国画坛上的中坚力量,且中西画都很好。”已故著名画家郑若泉先生当年评他:“几十年没见过这么有成就的画家了。”韩国宏益大学历史学教授、美术评论家弘石苍在讲课时评:“黄成泰的画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最好典范。”他的画作百花争艳,绿叶相映,莺歌燕舞,娇鸟唤情,真是神形兼备,栩栩如生。而他笔下的花鸟画极具形式美、结构新、主次分明、虚实相照、繁而有章、简而显精的特点。为保持中国画笔墨特点,他抱定了以西融中的思路而不是中西结合的办法。把传统朱砂、石青、石绿的运用发挥到极致,浓重的色块用浓重的墨色衬托,如《秋艳》、《金秋》等一批作品,即是运用画面局部泼彩浓墨的办法。如《风雨榴园》、《芳荷图》、《石榴图》等石榴树干的形,以水冲法、淡冲浓、浓破淡,使画面增强了冲击力,使之交相辉映,产生出强烈的光色效果。在北京、韩国展出时,学界认为是东西方文化碰撞后最好的形式,备受城市人的欢迎。

 “师古不泥人,学前人不雷同。”独辟蹊径,刻意创新,这是黄先生多年执著追求的艺术真谛。他说:“中国画的创新,应是在了解、熟悉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很难想象一个不懂传统的人怎样在继承?”是的,他就是这样既师承南派名家作品的传统,又师承北派大师的画风,并借鉴日本画背景、色彩、构图的处理,西洋画的丰富色彩、明快节奏,然后加以探索,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典雅、大气和富丽、明快的艺术特色。

“五十年来磨一剑,锋刃光亮照世人。” 近年来,他的画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从1980年起至今,在省级以上和全国性展览中,在报刊上发表和介绍的作品及被国内外、各级政府、院、馆和个人收藏就有数千件,同时国内外诸多艺术机构授予其诸多荣誉称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