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琦行瑰意  悟道澄明——读书法家万黎先生

(2009-11-17 12:00:40)
标签:

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

万黎

文化

琦行瑰意 <wbr> <wbr>悟道澄明——读书法家万黎先生

琦行瑰意  悟道澄明

——读书法家万黎先生

在一次书画展上,国內一位著名书画家告诉我:“知道你喜欢书画评论,给你介绍一个人,是安徽蚌埠市固镇县第一中学笔名叫万黎的美术老师,他可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书画家呢,如果有时间你可以去釆访。”后来,我便抽个机会专程赶往固镇,在女画家万春花的带领下采访了他。第一次见面,万黎先生便送给我一幅水墨国画《牛》,我当即写了一篇文章叫《万黎画牛》,文章出来后受到广泛关注。第二次采访,万黎先生送了我两幅书法作品,这样,我就中国书法便与他有了一段对话。

那位国內著名书画家告诉我:“万黎学书以临池创作为主,在广涉博取的基础上,兼及理论研究,行书健丽峻拔,追求内涵,注重

意境,草书取法自然,另具一格,大气磅礴,笔意纵横。在继承前人古拙朴茂和理想选择下,挡不住自我个性的张扬,万黎艺术之大成,浍水之滨不可掩也。”

“我在考入安师大美术系之前就对书法艺术情有独终,一直把学习书法作为第一爱好,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游历了粤、云、川、湘、浙、苏的诸多名山大川。再后来我又游历了陕、豫、鲁、新、西藏等地,是大自然陶冶了我的灵性,磨练了我的毅力。”面对采访,万黎先生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80年代中期,我在学习方法上找到了理论依据,那就是吴敬梓的一句名言:“有瑰意以琦行,无捷径以窘步。”是这句话鼓舞着我奋斗至今,也时刻激厉着我要有理想和行动,不要怕坐冷板凳,因为前方的路是没有捷径可行的。中国书法和绘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下一番苦功夫,是很难理解与进取的,事实上中国书法是用毛笔这种软笔写汉字的一门哲学性的艺术。是任何天真的想象,任何小聪明都无法办到的。中国书法艺术内涵丰富,深遂而富有哲理。它包括文学、音乐、诗词、歌赋、哲学、禅理。“无所往而生其心”是禅宗机锋,禅缘的道理是“悟”、“开悟”。禅的“无所往而生其心”的智慧,可以使人性之流,跌宕而又静寂,冲创而又守一。禅宗“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影响和提高了中国书法在历史中的地位。自唐宋以来,一改过去绘画以书佛像为内容,转变为反映参禅者习禅苦思的心理反映过程。展示了佛教情感人生哲理以及描绘他们精进高行的奇异境界。”

游历名山大川,勤奋好学的万黎从禅学中悟出灵性之后将此融入创作,顿感笔下有神。人在开悟的时候要舍得抛弃,让自我澄明,使思维飞跃到一个新的境界。

记者:“万黎先生,你对目前市场经济下的书风画质怎么看,中国书法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如何?

万黎先生:“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破的。‘书风画质’很高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几代人去努力奋斗。努力去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去做精品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的精、气、神。凡是民族的、创造性的艺术都具有生命力,它的艺术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似乎有个规律,活着的人把自己看得太高是愚蠢是。在创造性的艺术方面,我想说个历史典故:在明代中叶,浙江徐渭,是位半生贫困潦倒,变卖家业,躺在稻草堆上默默死去的一代大师。我们从他题书诗中能听到当年这个天才书画家的心声。诗曰:“四十九年贫贱身,何当妄忆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点神”。正是这种用墨点神,点出了他含泪的无奈,点出了他几百年来动人的墨谑。我要说的这个故事,并不是故作深沉,我们是否经得起历史考验,是否能脱出那种文化人相轻的俗套,我们是否在历史的微风中谦逊一点,好让星空中的先贤们原谅我们。去做品学廉优的后学者和创造者。托尔斯泰说:‘艺术是一种人类的活动,它的目的是传达人类所达到的最高贵与最优秀的感情。’

说起中国书法的发展趋势与前景,我们己走过狂热阶段的沼泽地,展望前景应该是美好的。1988年巴黎现代中国书法大展,是这一代人把中国书法艺术推向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两次交往后,感觉万黎先生不单是一位十分儒雅的先生,还是一位非常谦逊并淡泊名利的人。应当说他是一个对书法艺术有着自己的思想见地和深入研究的书法家。

在三十多年的书法创作中,他对行、草、篆、隶、楷诸种字体,多有涉猎,临过《兰亭》、摹过《圣教》、追怀素、孙过庭,也偏爱宋四家;可以说;苏、黄、米、蔡他都曾潜心研习。这些,反映了他在书法艺术创作上既有扎实的基本功,又能兼收并蓄吸收各家长处,最终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特点。看他的字;笔划古朴,厚实凝重,结构端庄和稳健,具有质朴苍劲、娇美灵动的特点,给观者一种翰逸神飞的强烈艺术效果。看他的字既有二王的神韵、秀润和規整,又有明显的魏唐遗风。这正是他多年专心研习王、颜、米、黄帖,再旁涉碑学墓志,不断地入帖出帖,从量变到质变脱化出新的。他时常默临宋代米芾的《淑晦帖》,从字体行文到章法,无不酷似原帖但又别与原帖。万黎先生偶而也写篆书,从商周的大篆、金文,到字体规范的秦朝小篆,他都一一研习,以此来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涉猎广泛,根底深厚,合古人又与古人离的特点。难怪有书法大家评他的作品是“凝炼含蓄,开阔气满如苏,纵横交错,谋篇布局似米,集诸家妙笔而生新。”

万黎先生在继承传统的长期实践中,同时获得了暗练的技巧,使笔墨精熟到得心应手的地步。他的字运笔用墨能“乍显还晦,得浓遂枯,重如坠石,轻如蝉翼,时而铿锵近逼,时而飘逸远去”的境地。这给他在书法艺术上为追求创新生新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在许多时间里,追摹“兰亭”, 苦学历代大家的墨迹,并且有意识地探索碑与帖的融合之路。他力求把碑版中的沉稳凝重与帖本上的灵动飘逸,有机地组织在自己书法的线条结构中。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还十分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学史学素养,阅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著作,他把这些看成是书法艺术创作中一项重要内容,他认为,文化修养使他在研习书法中受益匪浅。

万黎先生畅游在艺术的海洋里,不断地汲取营养,推陈出新。他坚信,既便在电子信息高度发达到今天,书画艺术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并通过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使这块滋生于中国大地上的历史瑰宝重现迷人的光彩。

2009年初冬大雪日於梅雪书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