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打卡】(浙65)西姜祠堂(国7)(兼叙思泉家族祠堂及其他)

标签:
【国保打卡】(浙66)西姜祠堂(国7)思泉家族祠堂及其他下屿村的“郑氏宗祠”“下屿小学” |
分类: 浙赣偶得 |
(西姜祠堂)
对于祠堂,多啰嗦几句。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祠堂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几千年前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兴衰从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丁兴旺、家族和谐,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体现。
历史上,祠堂除了供奉和祭祀祖先外还有多种用途,如:1、族亲们用作活动场所;2.、族长们行使族权的地方;3、家族的社交场所,族人们在这里举行宴请宾客等文化娱乐和社交应酬活动;4、大家族的宗祠还附设学堂,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直到解放后,祠堂的上述部分功能还常常得以保持。
思泉家族的陈家祠堂因为规模较大,处于县城中心,在解放后被征作县图书馆,算是它的历史上最光辉的时刻,不过如今已荡然无存。
正因为祠堂的功用如此大,故其建筑是相当讲究的。祠堂一般都比民宅大、质量也更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也就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都是建立祠堂的先决条件。

言归正传,西姜祠堂位于金华市兰溪市水亭畲族乡西姜村,是浙江省一处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民间宗祠。特点是雕饰古朴,用材较大。
西姜祠堂坐东朝西,布局为前后四进,并设厢房,二进中厅独立,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

头门已毁,仪门面阔十一间,进深为六架后檐廊式,用中柱,硬山顶,前檐原设有砖雕门楼,明间设活动戏台,中部数间已毁。中厅五开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双步带前后廊,冬瓜梁,青石台基为二层,第一层高0.52米,第二层高0.38米,明间金柱为梭形,歇山顶。后寝面阔五间,进深六架前檐廊式,用脊柱,台基高0.86米,硬山顶。后厅两侧各有一小院,为三间二过厢。后进由后厅、两小院构成明五暗十一的格式。中厅两侧、前进与后进间各设厢房七间。











拾起前面的话题,对思泉的陈家祠堂多啰嗦几句。因为我是陈姓某一支的长房长孙,年幼时每次爷爷带我到祠堂参加各类活动,总能带回数量可观的礼物,糕点、糖果之类。那时弟弟妹妹还没出世,礼物的所有权、分配权属于我,回来后藏在我专有的抽屉里吃一阵子。
家族祠堂成了县图书馆后,仍然是我幼年最爱的去处,久而久之成了图书馆从上到下都认识的常客。除了几乎看遍所有感兴趣的图书外,常常参与整理书籍、报刊以及扫地、抹桌子,比较勤快,颇受图书馆管理员的喜爱。还记得 当年保送到初中时,图书馆还送思泉一批图书——几十册小人书。七十年过去,这样的美好时光仍旧镌刻在记忆里。
若干年前,家乡又兴起复建祠堂热潮。囿于陈姓是县里的大姓,据说全县达18万人,占60万总人口的30%。经多年策划筹建全县“陈氏总祠”,人人响应,积极捐款,筹资不菲。
选址县城西侧风景区凤凰山麓,起了一个颇具现代色彩的名称——“名人文化中心”。2018年思泉最后一次回家乡时已经初具规模,拍了一些片子留记。

石刻“陈”字,艺术化后的甲骨文书法?


下图塑像,传说中陈氏得姓的始祖——陈胡公,妫满。生于殷纣王十年十五日,逝于周成王正月十五。舜帝的第三十四代孙,受封于淮阳为陈国,为陈国的第一代国君。






思泉初小的4年上学也是在祠堂里——坑园镇下屿村的“郑氏宗祠”。下屿村,罗源湾内的几座岛屿。
解放后,思泉的父母到这里办学,郑氏宗祠改为“下屿小学”。任教多年,之前全村文盲。为此,下屿村的老一辈人始终认为,是思泉的父母为他们带来文化,至今几代村(渔)民铭记。曾邂逅一位姑娘(长途公交的售票员),聊天中问她知道陈XX(我父亲的名字)校长吗?她说,听爷爷说过。至今,在老一辈下屿人中,“校长”的称呼属思泉父亲专有。





2013年,年逾古稀的思泉携子孙五人重游了当年的小学。如今的小学有了新的校舍,郑氏宗祠得以修缮,恢复原有的主要功能,平常用作老人活动室。
路遇幼年的伙伴,他们竟然还记得思泉的名字,并滔滔不绝地回忆我父母在此任教以及思泉童年的琐碎往事,上山坡烤红薯,下滩涂敢小海。热情的幼年同伴们还专门租了一条船,载思泉一家人在罗源湾里转了两个多小时。
也选几张片子呈上。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