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打卡】(浙64)兰溪通洲桥(国8)

标签:
【国保打卡】(浙64)兰溪通洲桥(国8)六墩五孔圆弧形石拱廊东方版“廊桥遗梦”旅游杂谈 |
分类: 浙赣偶得 |


通洲桥原为木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毁于洪水,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为石构。
现存的通洲桥桥身全长84.8米,桥面宽4米,拱券矢高8米,净跨9米,拱券为纵联砌筑。




通洲桥六墩五孔,圆弧形石拱廊桥。桥面铺条石,两侧设高1.1米的条石护栏,桥头28级踏跺供行人拾级上下,桥上建廊屋21间,其中两头的一间各深0.88米;中央一间3.5,另外的各间均深2.76米;横向阔三间,明间2.52米,次间0.83米。


梁架结构作五檩左右廊式,橹上施挑檐檩,以牛腿承之。桥梁两端为重檐歇山顶门楼,飞檐翘角,中悬通洲桥匾。廊屋屋面为两坡顶,阴阳合瓦。







桥身下部为条石纵联砌置的半圆形拱券结构,桥墩形式与著名的北京芦沟桥和江西万年桥相同,似一只船状,迎水面呈锐形分水尖,减少水流对桥墩的推压力。



桥头有一座小山,名曰“挂钟尖”。山顶建有一座小瞧你玲珑的“文昌阁”,山脚桥堍旁有一座微型的“关帝庙”。廊桥与上下两座建筑以及周围的古树、名木交相辉映,倒映水中,构成一幅别具风格的画面。





兰溪通洲桥的作用虽逊于当年,但它仍发挥着自己的基本功能,更成为一处重要的历史古迹。
通洲桥离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故里蒋畈村不足半公里。当代文学巨匠曹聚仁和他的结发妻子、教育家王春翠的初恋故事就发生于此。美国作家罗伯特有一篇《廊桥遗梦》的小说,曾经风靡世界,而此处廊桥上的曹王恋情却演绎了一个更为凄美感人的东方版“廊桥遗梦”。想了解详情,烦请教度娘,不在这里鹦鹉学舌,大段地“抄袭”了。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