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打卡】(晋37)祆神楼(国4)

标签:
【国保打卡】祆神楼(国4)祆神楼祆教的供奉之地《琉璃溢彩》 |
分类: 华北补遗 |

祆神楼位于介休市北关顺城街。
首先要说明的是,祆神楼的“祆”,左侧为“礻”,右侧是“天”,读音为xian,与“衤”旁加“夭”的“袄”字毫无关系。祆(xian)神楼是一座三重檐歇山顶转顶结构的古代建筑物,山西的四大名楼之一。
惊人的美!第一眼就被震撼。阴雨的天气拍出来的片子实在有损于它的形象,怎么处理也达不到满意的效果。只好自网上下载博友的若干作品解解馋并与大家共享(以下同),感谢他了!本文的片子既有自拍,又有博友的作品,穿插开看。
说老实话,如果不是“斯飞坐标”导引和这方“国保”碑,真以为是一座现代新建的假古建。

祆神楼,当地人称之为玄神楼。是三结义庙(旧为元神庙)前的乐楼,又是街心点缀的过街楼。明万历年间改建,清康熙、乾隆间重修,规模不大,另有殿和献亭,均为清建。
楼平面呈“凸”字形,总深度20米,突出于廊外的过街楼面宽三间,进深也是三间,街心部分面宽五间,进深四间。
楼周设回廊,下层为庙门,上层为乐楼,中心为神龛。
楼高二层,约25米,腰间设平座色栏,上部覆盖重檐,实为四层。
四根通柱直承上层梁架,山门戏台上下叠构,楼顶十字歇山式,檐下四向凸出山花,瓦件脊饰全为琉璃制品,壮观、瑰丽。——专家们的介绍。
这座高层古建筑物,楼内深度、广度的比例都很协调,因而外观格局显得十分雄壮和稳定,称为我国建筑中的精品,不虚。

尽管祆神楼没开门,但光细细地看看外表就觉得不虚此行。


通过写这篇博文翻阅资料的过程中,对来自于异域他乡的“祆教”有了些许了解。
静静地欣赏这处文化遗存的同时,发现有不少与传统古建奇异的地方。首先是在这组庞大的建筑群中隐藏着对数字“三”的崇拜。仔细一看,就有六组神奇的“三”:主楼高三层、共分三部分、乐楼面开三间、屋顶三色琉璃瓦装饰、三结义庙、儒释道三教共存……。在中华文化的传统中,“三”是一个吉祥数字,但不受人崇拜。而祆神楼暗含着对数字“三”的崇拜,这在中华文化中是一个异类。







其次,在祆神楼的木制斗拱和雀替中,有许多是传统古建中见不到的图案,如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等。这些动物虽然中国人都很熟悉,但要真正把它们作为神兽供养起来,进而雕刻到神庙里,似乎不是太符合中国的传统。祆神楼里有许多异类的神兽,显然不是我们熟悉的传统文化的遗存。
这些独特的地方,也证明了这里是来自于异域他乡的祆教的供奉之地,而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宗教神庙。
祆教对圣火有着很高的崇敬,所以也称为“拜火教”。在祆教教义里,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都是神兽;数字“三”代表吉祥如意。
祆教是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不仅比佛教晚,而且也没有像佛教那样在中国生根发芽,形成气候。非但如此,在它的发源地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中亚一带也没有传承下来。现在的中亚诸国,伊斯兰教一统天下,别的宗教早已绝迹。
据史载,在中国的唐宋时期,祆教影响比较大。身居北宋宰相的文彦博(1006年~1097年)就在自己的家乡介休兴建了这座神庙。到了明朝以后,随着朱明皇帝集权思想的强化,除了儒释道之外,其它宗教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原来颇为红火的祆教基本绝迹。




而介休祆神楼却意外地保存下来,显然是沾了名人的光。当时的介休地方官员在全国性的摧毁淫祠的行动中,出于对文彦博的景仰,只是象征性地撤掉了过去的神像,供奉的主神换上了儒家崇尚的刘、关、张三兄弟,但祆教建筑的基本规制和主体风格却完整地保留下来。
到了清朝,遇大火焚毁,重新修缮的时候,仍然一丝不苟地恢复了原来的样式。如今,它成了中国唯一的一处祆教建筑。这得感谢当时的地方官员,为全世界保存了这么一座仅有的祆教建筑。



祆神楼建筑风格特殊,瑰丽壮观,与鹳雀楼、秋风楼、飞云楼齐名,被誉为“三晋四大名楼”。
介休博物馆(就在它的附近)内收藏有修缮祆神楼时拆下的部分琉璃瓦件脊饰,那些斗拱和脊饰上的猛虎、大象等神兽构件具有鲜明的祆教风格。
介休博物馆内有《琉璃溢彩》篇章,展出了不少古建筑的琉璃构件。







源神庙(参见《【国保打卡】(晋31)介休源神庙(国7)和洪山窑址(国6)》)正殿正脊西侧的《黄绿蓝釉琉璃鸱吻》,连思泉这样的外行一眼都看出来是精品中的精品。后查资料知道,它属于明代建筑构件,代表着明代介休琉璃艺术和工艺的最高水平,被拟定一级文物,实至名归!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