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今起外出几日,计划明天发出的博文恐到时难以实现,故提前到今天发出。特予告知。

-
(一段遗址)
感兴趣于“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将明代的大报恩寺部分建筑的遗址,用玻璃及其他新型材料保护起来(下图的褐色部分),为此专列一集。
家人、友人评价思泉喜欢破砖烂瓦、古遗旧址,没错,说得相当到位。在此,就可见一斑——因为没人会撇开“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许多靓丽、精彩的展厅不谈,而来专叙烂土堆。
-
天王殿遗址。原址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以下遗址同。

-
也就是说,咱们现在面对的是600年前工匠们劳动的工地和成果。

-
天王殿平面呈“中”字形(或曰“双凸字形”),坐东朝西,五间三进,殿前为前台阶和月台,殿后为后台阶,南北各与偏殿连接。
明代砖井遗址。
这一块大概是偏殿遗址。

-
明代大报恩寺的排水暗渠。污水通过这个暗渠排往秦淮河。
砌造暗渠的砖,用的是明代建造城墙的砖块。
宋元明清土层遗址。
-
义井,宋长干寺的遗迹,当年南京城南标志性建筑。
-

这口井始凿于宋,宋明两代均加修葺,下面是宋砖,上面是明砖。因为是官井,砖砌得相当考究,不作说明会以为是现代的建筑。

-
法堂遗址。位于中轴线最东端,原为五间三进夯土台基式建筑。明初,曾是全国佛教事务管理机构——僧录司所在地。
大殿(大雄宝殿)遗址上没有建筑(自大报恩塔俯瞰)。

-
空旷的大殿遗址上点缀了两件仿古物件,制作得相当精致,貌似用于拍照。

-
迦蓝殿遗址。
-
位于大报恩塔塔基的正北,平面呈“凸”字形,坐北朝南。

-
现存台基高出地表(如今的)6米。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