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船厂遗址"牌坊)
龙江船厂,是明代的古船厂。据介绍郑和七下西洋用的宝船(开始没弄明白干嘛非要加个“宝”字?后来才找到答案)“悉数建造于此”,专程游览了一趟其古遗址。
明洪武初年开厂造船。原址南北长1180米,东西宽433米,有工匠400余户。
现遗址有七个与船坞相似的水塘,1953年以来多次发现船体构件和建造材料,为研究中国造船业和造船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介绍,龙江船厂遗址前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 到了明嘉靖后期,船厂开始衰落,一直延续到明代灭亡,这座船厂才完全消失。
20世纪80年代,学者将这片遗址定名为“龙江宝船厂”。

-
1985年,被公布为南京“市保”,采用“龙江宝船厂遗址”的名字;2002年被升级为江苏“省保”单位。2006年又升级为“国保”,这时的名称为“龙江船厂”,去掉了貌似多余的“宝”字。

-
老规矩,先留下“导游图”,便于写博时回忆。

-
牌坊的右侧是“宝船厂出土文物展”。

-
前面说过,这是郑和为祈保远航往返平安而铸,时为“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后失传,1981年在福建省南平市发现,故名。原件收藏在“福建省博物院”,是纪念郑和下西洋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
左侧是一组工匠抬木头的雕塑。
从船厂起航的大量船只,无论多大,都是这些平凡的工匠们(最多时工匠达3万多人)一斧、一刀、一钉、一卯制造出来的。

-
咱们伟大的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多少奇迹?毋庸置疑,应该为他们塑像。
-
按顺序参观了一遍,随走随拍,留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
直到看了这段介绍才知道,“宝船”,即为“运宝之船”,该“宝”并非思泉主观认为多余的的字眼。
-
-
木构件,上有铭文。六百多年前或刻或烙的文字,是当时管理科学性的见证。
-
服徭役的感慨——

-
宝船厂出土的腰牌,上面的文字尚未破解。

-
一系列展板,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回答了观众心中的疑问,对普及这一段历史知识,效果相当理想。

-
太多了,选取部分呈上。
次序有点乱,大家凑合着看吧!

这两个问题,大家可能感兴趣:“与同时期的外国海船比较,是否处于领先的地位”、“明代的造船技术为何没传到清代”?
-
还有许多关于宝船的结构、材料、工艺细节问题,以及航行中的技术问题的解说,这里就不赘了。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