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杂记(七)——栖霞山(2)明征君碑

标签:
思泉的博客明征君碑栖霞山梅花石旅游 |
分类: 苏沪拾零 |

久闻“明征君碑”(“国保”)的大名,那次到栖霞山游览将其纳为观赏的重点,细赏了许久。征,“徵”字的简体。

-
明征君碑立于唐上元三年(676年),是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宠臣明崇俨(646~679年)为纪念其五世祖明僧绍(明徵君,?~483年),向唐高宗求得的碑文而刻制。
明僧绍是南朝名士,曾隐居于建康摄山(如今的南京栖霞山),捐出自己的家宅,创建了栖霞寺。他多次受朝廷征召而不应,世称“征君”、“隐君”。
碑文唐高宗李治亲撰;碑文,行书,由高正臣(生卒不详)书;碑额,六龙拱额,王知敬(生卒不详)篆书。该碑记述明僧绍生平,以及齐梁两代在栖霞山兴寺凿像等史事。
因为喜欢,在跟前驻足许久,可惜用相机拍得不甚清晰。
为完善本篇博文,从“三典轩书法网”下载了若干碑文的拓片,拼图附于后,与同好者共享。在此感谢原拓印、制作者!
数量太多了,抽取几十幅,拼图二十余片。
拓片的排列顺序比较乱,见谅!





















-
由这么多可见的动物化石的石块制成碑,成就了如此大尊的标本,在我国甚至世界也是罕见的。
没想到吧?明征君碑不仅是文物古迹中的珍品,还是地质界收藏的化石标本中的珍品。

-
紧挨着碑亭,还有一处区级“文保”单位——“受降井”, 已经干涸。

据《栖霞山志》载:“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军战败,国民政府将日俘一部集中栖霞寺,听候遣送。日俘自凿一井,专供俘食用。井在寺前二十码,因名受降井。”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