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古寺)
栖霞山(又叫“摄山”)是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风景胜地。
走过的寺庙太多,总觉得大同小异,尤其是新修、复建的,已经患上视觉疲劳症。
最近一次(2015年10月)游览栖霞寺,主要是冲着几处“国保”(明征君碑、舍利塔和千佛崖石窟)去的,同时尽量找出一些与它处不同的东西。
先到达景区的牌坊。之前没见过,不知是何年新建的?被围了起来,坊上的对联看不全,略过。

-
从底部“围栏“的图片上能看到栖霞山作为五大观枫胜地之一的风采。这次来的季节早了点,没到“满山红叶似彩霞“的时候,但也不是没有收获。下面有一集专叙。
另,用图片作“围栏“的方法可供借鉴,尤其在旅游景点。

-
山门。

-
门匾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摄山栖霞寺”,像是专为栖霞寺题的。古时已经将“棲”写成“栖”,当年确定简化字时采用了古时的写法。
-
介绍上说,乾隆老驴友六下江南,来过栖霞山五次,累计驻跸四十五天,并写诗120首,匾联44副。往前不远的“月牙池”(形如月牙)畔,就有他的诗作:“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画屏云庵紫峰阁,乳窦春淙白鹿泉。梵业镌碑尚隋代,净因舍宅自齐贤,更谁凿壁名纱帽,只恐平原意未然”。一块新刻的碑,这种式样不常见。



-
“彩虹明镜”,栖霞一景。水体不怎么样,减分了。

-
香炉上铸的“栖霞古寺”四字是乾隆的御笔。

-
还是褚红色的高墙,中间大门的额上书“栖霞古寺”,两侧门额上各书“六朝胜迹”和“千佛名蓝”。兰底金字,格外耀眼、庄重。

-
八个字,将重点概括了。

-
一方“栖霞寺碑”,全名“摄山栖霞寺碑文”。落款:陈祯明二年初刻,宋康定元年三月十七重镌,公元二O一三年八月复立。文字是今人重书的。
-
大门两侧的铜铸大象颇受年轻人的欢迎。


-
据说,往大象背上的花瓶内抛硬币能带来好运气,孩子和年轻人纷纷为之。看了一会儿,好(?)运气的似乎不多。

栖霞寺前左侧小亭子常常被游人忽略,内有“明征君碑”(“国保”),这是为纪念寺庙的始建者明僧绍而立于初唐。
-
碑文为唐高宗李治(628~683年)撰文,唐书法家高正臣(生卒不详)书写,碑阴“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题。
是我国仅存的数块唐代行书碑之一,相当珍贵(后面将单列一集)。

-
栖霞寺的主殿不叫“大雄宝殿”,而称“毗卢宝殿”。毗卢,释迦牟尼的化身佛。

-
藏经楼的正中佛龛内供奉着一座释迦牟尼玉佛。其形象与国内常见者有明显的区别,据说是缅甸僧人早年赠送的。早到何年?没找到记载。

-
貌似游僧,除了穿着外,其他“装备”相当现代化。
-
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的舍利塔(“国保”),是长江以南最古的石塔之一。后面也有专集。
舍利塔侧后的山岩中有一组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凿佛像500余尊(大多在“文革”中被“革”了脑袋),称千佛崖(“国保”)。也计划单列一集。

-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络上的有关文献和景点的介绍,特此说明,并感谢原作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