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
总以为时值秋季,西南一带本应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可是自离开武汉登上长江轮起,晴天成了奢侈品。仅仅在重庆遇到一天像样的多云天气。
离开重庆,一夜卧铺,清晨到达贵阳。喜出望外的是,这里“阳”似乎并不“贵”,迎接我们的正是蓬勃的朝阳。
早餐后,事先联系过、初次谋面的博友(抑或称“微友”)风声老师就赶到酒店,为我们安排贵阳的行程(因为尽管多年前曾经路过,但不熟),并带我们游览了很有典型意义的甲秀楼和筑城广场。
风声老师是资深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很忙。这是在百忙中抽出半天陪同我们。在此再次向他致以深切的谢意!
甲秀楼。“甲秀”,敢这么称呼的肯定不同凡响。

-
果不其然。古老的阁式建筑、沧桑的多孔拱桥,独立于线条单调的现代高楼大厦间,名实相符,更显“甲秀”,无愧于“国保”。

-
甲秀楼始建于明代,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建重修,并恢复原名。
现存建筑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共三层,层层收进,飞甍翘角,石柱托檐,一层设白石雕栏环护。楼不高,也就是十几二十米,登了上去。细赏了楼内陈列,暂且不赘。
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
风声老师镜头瞄准潭内清淤的工人,也学着抓了几片。

-
楼侧有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有小亭,叫“涵碧亭”。

-
浮玉桥头立有石木牌坊。

-
站在浮玉桥上望南明河,尽是高楼。感兴趣于久违的蓝天白云,多拍了几张。

-
随后,风声老师又带着我们驱车到达刚建成不久的筑城广场。这才想起贵阳简称“筑”——看来思泉开始失忆了。
面积近九万平米的筑城广场被誉为“城市客厅”,是贵阳的重要名片。几十年后再次来此作客的思泉,是该来这里走走。刚才穿越时空,与贵阳400余年前的古老建筑零距离接触,这又回到现在。风声老师对两个贵阳典型景点的安排是动了脑筋的。
有广场就有“广场舞”——中国的大妈们无“场”不入。

-
风声老师专注于广场上正在举行的环卫工人的某项竞赛。

-
思泉感兴趣于筑城广场的主体建筑和城雕。

-
超大型主体建筑“筑韵”,采用贵州少数民族乐器“芦笙”为创作元素,将传统民间乐器形象与现代建筑科技结合起来,观赏性与实用性有机统一,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展现了现代城市景观风采。

-
“筑韵”四角的四只“吉祥神兽”。据说其形象取六种动物的部件构筑,虎的头、牛的蹄、羊的角、凤的翅、狗的身、豹的尾,俗称“六不像”,似乎像那么回事。

-
运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造型语言来表达了人们期盼天和雨顺、国泰民安、社会祥和的良好愿望。神兽用青铜制作而成,每件长9.5米,高5米,宽2.5米,重达6吨。

-
环广场竖十二生肖头部雕塑,见过各式各样的生肖雕塑,这里光是头部,又是一种风格。
广场上的文化元素很多,其余不赘。

-
午后,稍事休息后赶往位于扶风山颠的“国保”单位——王阳明祠。

-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1472~1528年),浙江余姚人。明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
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

-
返程时游览了武胜门、文昌阁。

-
武胜门,当地人俗称“老东门”。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贵阳城大改建中得以保留,屹立至今,确也不容易。近年予以改建,改土城为石头城。

-
文昌阁。以设计巧妙、结构独特而著名,与甲秀楼捆绑升“国保”。
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清代之后多次扩建和维修。

-
国内现存的阁楼建筑的角均为偶数等角,而贵阳文昌阁结构为三层三檐九角不等角攒尖顶,这样的造型属于唯一,至少思泉没见过第二例。

-
贵阳的傍晚,站在酒店楼上拍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