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游】长沙——岳麓书院(1)千年学府

标签:
思泉陋室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和周世钊同志长沙 |

(岳麓书院头门)
岳麓书院前门悬“千年学府”的匾,是集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字而成的。书院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距今已1036年,“千年学府”名符其实。
但就此将其历史算到湖南大学的头上,使湖南大学成了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的大学(!),似乎有点牵强。窃以为,真正的大学,应该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
拍于岳麓书院后山门的“全景图”。
从图上看,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营造出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
思泉基本上按着书院布局(蓝色部分)的顺序游览。
赫曦台。“赫曦”意为,红太阳升起。当年,朱熹在长沙“出差”两个多月,常与张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旭日腾空,霞光万丈,便呼:赫曦!赫曦!后来,在此修筑一个戏台,张栻取名“赫曦台”,当然含有对朱熹纪念之意。
赫曦台前面两块石碑,一为“国保”碑,另一是对岳麓书院的简介。
透过两块石碑,已经看见赫曦台两侧墙上的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左侧为“寿”,右侧为“福”。
据行家说,“寿”字如龙蛇缠绕,隐含“藏龙”的意思。而“福”字,则说像猛虎下山,意为“卧虎”,两者暗示着岳麓书院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似乎有那么点意思。
-
从后面看赫曦台的全貌。在古代实际上是一座戏台,莘莘学子们课余文化活动的场所。看来,古代的学生也不是想象中的只会摇头晃脑苦读诗书,也会来点娱乐,为枯燥的学习加点趣味性。
岳麓书院头门外的书院八景之一的“风荷晚香”和“吹香亭”。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筑今亭,名为东亭,并建有木桥通往亭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为存故迹,改东亭为“吹香亭”。
道光六年(1826年)改木桥为石桥。抗日战争中亭毁桥存。现亭为1984年修复。



-
清代人严祜曾作诗《风荷晚香》:何处消残暑,池荷入夜风。香清衣欲袭,波静月初融。晚景微茫里,函芳淡远中。由来怀茂叔,应许赏心同。不过诗中所谈到的是晚风渐起、月上梢头的夜景,与思泉现拍的片子不符。

-
岳麓书院东侧孔庙(参见“全景图”,没进去游览)的“德配天地坊”。
(待续。文字部分参考了网上的资料,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