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曝书亭随记(一)

(2009-03-23 05:40:35)
标签:

曝书亭

朱彝尊

竹坨故居

醧舫

瓜子黄杨

位于嘉兴郊区王店镇内的“曝书亭”,是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号竹垞,本节文后拷贝了他的简介)的故居和藏书楼。前一段时间见过一则报道,十余日的阴雨使得这座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园林成了水乡泽国,引起世人的关注。

 

连续晴了好几天,近来情况如何?已经二十年没去了,如今命运怎样?

 

带着问号,带着对朱彝尊的崇敬,带着留在脑海里的美好回忆,三月十五日,思泉携老伴来到了这里。

 

穿过悬匾“竹垞故居”的大门(朝北),看到鸟语花香,春暖盎然,以及春光满面的游人,水劫后的曝书亭又恢复了原有的风光。

排水设施尚未完善,担心未来的雨天再次被淹,还在用潜水泵抽着水。

 

(大门)

 

曝书亭随记(一)

 

曝书亭随记(一)

 

不大的园林,却拍了一百余张照片。计划分几节对着照片细细地品味一遍,博友们嫌啰嗦的话尽管跳过文字或干脆不看。

 

既然是“春游”,还是以欣赏景致为主,当然也会看到比屡遭水劫更为令人揪心的“伤痛”,不想看也不行。

 

站在门口,环顾一周,曝书亭的主要建筑一览无余。亭堂轩舫、小桥池水,典型的江南园林,但又有别于专以人工见胜的苏州园林。有人誉之为“水乡明珠”,游完后深感所说不虚,不过这颗“明珠”急需人们的关爱和阿护。

 

环绕荷池,以曝书亭为中心,东有醧yu舫、娱老轩、六峰亭,西侧为潜采堂

 

(自大门望曝书亭)

 

曝书亭随记(一)

 

(荷池石刻)

 

曝书亭随记(一) 

 

三面临水“醧舫”,似泊岸的游船。当年朱彝尊在这里与诗友聚会、吟诗。楣额是一位叫郑簠(fu的清初书法家所书。

 

(醧舫)

 

曝书亭随记(一)

 

曝书亭随记(一)

 

曝书亭随记(一)

 

曝书亭随记(一)

 

“醧舫”旁有曲桥一座

 

曝书亭随记(一)

 

临池的一间辟为会议室。去时正在开会,离开“曝书亭”前已经锁上门。无法依栏赏景,体会体会坐于“画舫”内的感觉,拍照也缺了个角度。

 

穿过月洞门,一株寿达一百五十余岁的瓜子黄杨引起思泉的关注。难怪黄杨木雕值钱,一百余年的瓜子黄杨树主干也不过比胳膊粗些。

 

曝书亭随记(一)

 

(瓜子黄杨)

 

曝书亭随记(一)

 

往东是一座三楹厅堂,为“娱老轩”,估计取意于“晚年娱乐”,这是在轩前恰遇一位操北方口音正在做健身操的耋耋老者而产生的联想。这是位南下干部,离休后居住在王店镇。下述的介绍,一些来自他的口述。

 

(娱老轩)

 

曝书亭随记(一)

 

轩内除了中堂正面上方高悬的“娱老轩”匾外,空空荡荡,别无他物。从遗留的痕迹看,可能开过茶室。轩前还摆着一排木长椅,尽管破损,让游人坐坐总比没有强。

 

(娱老轩)

 

曝书亭随记(一)

 

曝书亭随记(一)

 

【朱彝尊(16291709),清初著名学者和诗人。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行十,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嘉兴秀水人,后移居梅会里(今嘉兴王店镇)。自幼好学,青年时肆力古学,精研诗文,文名早著。清顺治年间,朱彝尊曾参与反清活动。28岁之后,出游他乡,足迹遍及半个中国。漫游期间,他与顾炎武、屈大均、王士祯等人交往甚密,各有诗书赠答。此后10余年中,朱彝尊学问和创作更加精进,重名见称于海内。康熙十三年(1674),在北京拜访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之后留居潞河(今北京郊区通县),岁暮思乡,作《鸳鸯湖棹歌》100首,描写了嘉兴风土人情,被后人称作一部有韵的地方志。十七年编《词综》,独标正始,别择甚严,奠定了清初词坛的领袖地位,成为浙西词派的开创者。次年,朱彝尊以布衣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加《明史》编纂。三十一年携眷回嘉兴。三十五年在王店筑曝书亭,藏书8万卷,专事学术著述,造诣宏深,成一代大家。朱彝尊以诗文著名,为清初有代表性的作家,文与汪琬并驱;诗与王士祯齐名,并称为南北两大诗人。一生创作词500多首,与陈维崧、纳兰性德并称清初三大词人。毛泽东主席生前曾手书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词。朱彝尊善八分书,亦能绘事,画山水烟云苍润,得书卷气。主要著作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编有《明诗综》、《词综》,与陈维崧合著《朱陈村词》】——据有关资料改写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