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震泽的几个景点(二)

标签:
震泽镇传说慈云寺塔观音立像弥陀佛文殊菩萨吴江旅游 |
分类: 苏沪拾零 |
沿着塔内的木梯拾级而上,登到塔的顶层后俯瞰周边,饱览了震泽镇的风光。将古朴的小桥、微泛涟漪的河水、整齐的河埠,以及近处的黛瓦旧宅和远处的红瓦新楼,留在了数码相机里。看得出古镇正在扩大、发展中。
古迹往往伴随着民间的传说和文人骚客的诗赋,古老的慈云寺塔也不例外。事后查阅资料,对这座塔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三国时孙权实施“美人计”,可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但这位孙皇上不甘心,将妹妹骗回东吴。 孙夫人日夜挂记丈夫,就在太湖之滨的震泽镇选址造塔,每日登高远眺,盼望丈夫早日归来。所以又称“望夫塔”;二说,北宋末年,北方金兵乘虚而入,徽宗女儿慈云公主避难来到震泽后,念念不忘被掳的父亲,就建了这座“慈云禅寺”和塔(这段参考了网络上的资料)。
至于赞美的诗篇,数这首有味道:“四面湖光绕,中流塔影悬,由唐西去路,蚕事胜耕田”,一幅贴切的江南美景图。读后很容易钩起游览和观赏的愿望,比一些广告词更有吸引力。
塔和大雄宝殿之间夹着一尊新塑的大理石观音立像,这种格局是笔者去过的寺庙中首次见到的。
至于大雄宝殿、放生池、殿内的佛像和十八罗汉、钟鼓楼以及其他建筑,与其他寺庙大同小异,除了粉刷、油漆一新外,乏善可陈。
(这尊弥陀佛的雕像倒蛮可爱的)
在整个寺院不超过二十人的游客中,有一位衣着颇为时髦步履匆匆刚近中年的妇女,带着个挺不乐意跟在她后面的满脸稚气男孩,被动且机械地到处烧香、磕头、拜佛,挺引人注目的。显然是希望孩子在释迦牟尼和诸位菩萨的庇护下能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按日期计,临近中考)。小男孩尚未理解到母亲的苦心,很不情愿地一次又一次趴下、起立;至于烧香,只能由母亲代劳了。
那年去五台山,导游告诉我们,管智慧的文殊菩萨就特别受到将要参加大考(中考、高考、研考)的莘莘学子尤其是家长的青睐,祈祷的、还愿的,占据了游客中的相当大的比例。
对此笔者不敢妄加评论,否则就亵渎神灵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