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拍卖:文化的流亡
(2012-10-31 10:21:50)
标签:
评论文化艺术文物鉴赏 |
分类: 艺评 |
29日晚上来自中国嘉德公司的信息显示,中国嘉德2012秋季拍卖会上广受关注的国家一级文物“清乾隆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不负众望,29日在北京以4830万元成交。(10月30日中新网)
艺术品收藏,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只有围观和惊叹的份,只有那些资本雄厚的藏家或者机构才是文物收藏市场的核心。在文物拍卖中,真正的文博机构或者公益机构占的比例很小,而且按照我们现在对公益机构的重视程度,很少有公益机构能有这样的竞争资本。大多是属于私人藏家或者收藏机构,海外资本也占据了市场的很大份额。就拿最近备受关注的乾隆宝刀来说吧,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最后以4830万元的价格成交后,媒体以及关注者都奔走相告,为这个价格惊叹。然而在所有人弹冠相庆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件宝物最终花落谁家了呢?
当然这个问题还没有人透露过。我们猜想可能会被一些文博机构收藏,但是在如此的商业竞争中,这种可能性显然不大。若是被私人藏家收藏,这件宝物的命运将会是怎样。最担心的恐怕是被外国资本收藏吧。无论是被私人藏家买走,还是落入外国资本之手,其目的都是以此来换取更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国家一级文物”从此就要走上颠沛流离的道路,我们似乎可以预想到不久的将来,它可能就会在海外市场甚至是博物馆里安顿下来。那时候我们就只能趴在人家的橱窗下炫耀我们的文物了。
这把被拍的乾隆腰刀,在民间几乎属于孤品。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难以估量,藏界有“全而优”的习惯,“天地人”90把乾隆腰刀少了哪一把都是文物界的缺憾。说到我们文化和历史的传承,那就更是一大遗憾了。和那些被炒得火热的在国外拍卖的圆明园遗物来说,显然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关注的。而现实是我们没有看到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以及收藏价值,反倒是在不断地挖掘其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最终在利益链下,将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拱手让与外人。
余秋雨在他的文章《道士塔》里就痛批过那种拿民族的、国家的东西换取金钱的那种行为,他说那是一个民族的悲剧。孰不知,现今的这样的拍卖者又和那个王道士有什么区别?那时候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无法阻止那样的悲剧发生。到了现如今,我们还在做着这样的事情,那就只能说是莫大的悲哀了。余秋雨先生在文章中说他好恨,恨他没能早生一个世纪,可以和那些人决斗。当然现在余秋雨先生在健在,不知道这样的事情是否能激起他决斗的欲望呢?
当年王道士几个白银换走的那些文物,现如今在外国的博物馆里受到了保护。当年那些圆明园被抢走的文物,现在在外国博物馆受到了保护。还有那些被我们贱卖出去的文物,现在也在外国的博物馆里受到了保护。甚至有人说这些东西若不是去了国外,这些文物可能都保存不到现在,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这些东西只能被糟践。我不主张崇洋媚外,但面对这样的断言我却无力反驳,我觉得倒是真的值得我们思忖。我们现在一方面整日叫嚣着要回购漂泊海外的文物,一方面又在拿着国宝级的文物公开拍卖。等这些文物去了它国,在金碧辉煌的壁橱里被展出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它的价值所在,然后后悔惋惜,再叫嚣着要将其买回来,以震国威,扬眉吐气。
有一句话说得好,钱能买来的东西都不是什么好东西,钱买不走的东西才难能可贵。在我们把金钱奉为上帝的时候,那些须发花白的老外们正拿着我们的文物在仪器下端详,然后发出阵阵的惊叹。我们的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精髓的东西,结果都在他国得到了发扬和传承,对于一个自诩为文化强国,自以为拥有厚重历史底蕴和灿烂民族文化的民族来说,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和不幸。
说了这么多,毕竟不是我在夸大其词,乾隆宝刀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却反映出了大的问题。文物的拍卖应该有个底线,我们不能在金钱的驱使下将一切都投入到利润的车辙之下。我们应该做的,是留一点东西给后人,否则我们以后又怎么好意思告诉他们我们有灿烂文化,我们有厚重历史,总不能说完了这些,然后再指向西边的方向,说我说的这些都在那里散发着光芒。这显然不是文化侵略,其实是文化的流亡。
(本文刊于中国艺术品收藏网。阅读地址:http://www.iart.com.cn/News/News_Detail.asp?id=1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