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准备考研的那段日子里,在自习室里呆的时间比较多,自然也就和图书馆的管理员接触比较多。几个月下来发现一个事实: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其实真是一个虚职。每个阅览室里平均一天要换三四个人,每周有七八个人轮流当值。基本工作就是负责开门关门,顺便看看哪些个忘了刷卡的同学友情提醒一下,剩下就是上网偷菜,闲聊,如果人再多点的话说不定还能凑一桌麻将。我和朋友在学习之余粗略算了一下,这样的工作其实用不了这么多人,而实际上实现完全的电子化也未必不可,这样的一来节省开支,二来更可以检验大学生的素质,。
当然,我们只是在假设而已。然而日前宁波一中学图书馆已经将我们的这个设想变成了现实,真的实现了无人化管理。其道理很简单,只要丢东西的风险基金小于管理人员的开支,这单生意基本上就能做。联想一下我们的大学阅览室,谈及丢书的风险,一方面要谈到管理,另一方面要说人文素质。管理严谨必然可以防窃,但前提是学生的素质是在一定的水准之上的,否则再怎么强悍的管理也不会没有漏洞的。而如果是学生的素质真的到达了一定的高度,那么风险恐怕就会真正的做到根除。所以说,制度和管理只是辅助手段,主题的自觉性与道德素质才是根本。
不过话说回来,当今的大学生素质的确是不可恭维,不是说不行,准确表达应该叫参差不齐。我们相信,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在我们这样的体制教育之下,大部分人应该还是有这样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的。不过人有百态,而且到了大学以后,人的三观基本上业已形成,群体的影响力,制度的威慑力必然会大打折扣。强硬的管理下依旧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放松管理,结果就更加可想而知。必然会有那么一部分人会成为害群之马,让整个群体的道德水准大打折扣。所以说,在大学图书馆做这样的变革的话,无异于一次冒险的尝试,也是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一次检测,至于结果那就不好预测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样的方法在大部分人群中还是可行的。问题必然出在少数人,所以风险投入是必须的,问题是如果这个风险小于投资的力度,那么总体上还算是成功的。不过害怕的是这样的尝试会不会助长不正之风,会不会因为制度性的松弛引发新的问题,毕竟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制度的条条框框里进行的,离开了束缚之后会出现什么,还真是不好预测。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个老人,离开了束缚一辈子的监狱。应该是自由的开始,结果却成了生活的终结。
不过在中小学里,这样的尝试倒是值得为之,毕竟他们的教育才刚刚开始,三观还没有形成,这样做不仅利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做到开源节流。节约成本的同时实现教学设备的改善,从而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这样的一举两得的事,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