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观音山韩寒青年社会娱乐 |
分类: 影视 |
第一次听说《观音山》是在了解到韩寒为其作词之后,这个80后的标杆性人物和网络意见领袖,一向行事低调,很少参加类似的商业活动,而这次却破天荒地亲自为其作词,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都将成为一大亮点。然后是看到网络上的宣传都把它称为“《苹果》的姊妹篇”。这个《苹果》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当然是作为一部三俗的片子被乐道,直到后来看到了完整版的之后,才使人深叹一口气,原来人们一直都在误读它。
带着这些固有的期待和疑问看完了影片,似乎还没有达到想象中的高度,不过也决不至于使人失望。有人把内容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三个闷骚青年和女房东之间的故事。这样的概括也算是说出了大致内容,但倘若要提升到理解的角度,这样的说法就显得有点肤浅和偏颇了。
故事大致上说的是三个闷骚青年(这个说法我倒是很赞同)因为逃离家庭的矛盾而聚在一起,在流浪的生活中碰到了一个同样处于家庭问题困惑的女房东。女房东常月琴性格奇怪,不喜欢吵闹,喜欢整洁,心里装满了痛苦的无法释怀的回忆,因此似乎是拒绝别人打扰到自己的生活。相比之下,这三个青年的行为倒是显得很洒脱,离家、流浪、再加上酒吧火车这些颇具青春味道的元素,前后对比,两者完全可以看作为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整个故事从头到尾给人的感觉是沉闷,和一般的文艺片不一样,这种沉闷不是来自于故事的情节说的冗杂、发展的缓慢,他的沉闷更多地给人一种沉重感。尤其是看到镜头里的三个喜欢同时说话的青年喋喋不休的玩闹,以及性格古怪喜欢宁静的常月琴的一脸无奈,我们都想象着接下来会有怎样的针锋相对,然而接下来的却是难以想象的平静,这种平静更加使得整个氛围变得沉重不堪,密不透风。看似格格不入的几个人走到一起,却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逃避。前者逃避现实,后者逃避过往,而他们又都在逃避着未来。
丁波无法接受自己的父亲和另外一个女人的婚姻,他为死去的母亲鸣不平;南风不能容忍自己的继父的酗酒,打人的行为;肥皂则是因为父亲的赌博和对自己的打骂而离开家,然后三个人都选择了逃避,以为离开了家生活就是自由的。找个零活打工赚钱,酒吧里尽情的狂欢,扒火车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可是兜了一圈最终还是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以及更加残酷的未来,就像丁波说的“我总觉得,一个男人,当他拥有很多东西以后吗,才可能拥有他喜欢的女人”他们的迷茫从现实一直延伸到了未来,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烦恼一样。
再说房东常月琴,他的痛在于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从此家不为家,她也无法再从失亲的痛苦和残酷的阴影中走出来。看到这三个叛逆的青年之后,她仿佛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此她能够容忍他们的各种叛逆,尤其是在他们挽救了她的生命之后,在他们的引导下她开始试着接受现实,从过往的阴影中又看到了一丝的希望。和他们一起重建了观音庙,重塑了观音像,同时也重塑了自己的内心。
可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离开,只留给这个世界一句话“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当然我们不知道她的死是看淡了一切之后的超脱还是对于过往的痛苦的逃避,但我们知道这是她的选择,起码在精神上她是没有遗憾的。
可是对于观众来说,却仿佛是天大的遗憾,好在最后丁波见到了父亲,南风也回去看了继父,他们两个在隔阂之后终于又水乳交融般地在一起了,这不免要使我们感到欣慰了,庆幸青年一代还没有被迷茫打倒,最终还是在逃避中找到了出路,哪怕这出路或许就是另一场迷茫的开始。
有人说这部影片犯了文青病,文绉绉的不真实,其实是什么,是我们心底的那一份最初的悸动。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地有着一个青春的梦,一个属于叛逆的年代的梦,想象着世界的中心就是我们,想象着生活就是一部装帧精美内容优美的书籍,遇到挫折的的时候就需要一场随意的旅行、一次恣意的狂欢、一次固执的逃避,等到过了那个年纪,再把一切留下来哀叹。这就是青春,荷尔蒙纷飞狗血满地的年纪。
说到底,这是一部讲生活,讲青春,又讲爱情的影片,迷茫与逃避是生活永久不变的主题,不同的是有的时候再回首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有时候就再也不可挽回。有的逃避之后是成长,有的逃避之后却是绝境。
带着这些固有的期待和疑问看完了影片,似乎还没有达到想象中的高度,不过也决不至于使人失望。有人把内容简单地概括为一句话:三个闷骚青年和女房东之间的故事。这样的概括也算是说出了大致内容,但倘若要提升到理解的角度,这样的说法就显得有点肤浅和偏颇了。
故事大致上说的是三个闷骚青年(这个说法我倒是很赞同)因为逃离家庭的矛盾而聚在一起,在流浪的生活中碰到了一个同样处于家庭问题困惑的女房东。女房东常月琴性格奇怪,不喜欢吵闹,喜欢整洁,心里装满了痛苦的无法释怀的回忆,因此似乎是拒绝别人打扰到自己的生活。相比之下,这三个青年的行为倒是显得很洒脱,离家、流浪、再加上酒吧火车这些颇具青春味道的元素,前后对比,两者完全可以看作为一个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整个故事从头到尾给人的感觉是沉闷,和一般的文艺片不一样,这种沉闷不是来自于故事的情节说的冗杂、发展的缓慢,他的沉闷更多地给人一种沉重感。尤其是看到镜头里的三个喜欢同时说话的青年喋喋不休的玩闹,以及性格古怪喜欢宁静的常月琴的一脸无奈,我们都想象着接下来会有怎样的针锋相对,然而接下来的却是难以想象的平静,这种平静更加使得整个氛围变得沉重不堪,密不透风。看似格格不入的几个人走到一起,却体现出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逃避。前者逃避现实,后者逃避过往,而他们又都在逃避着未来。
丁波无法接受自己的父亲和另外一个女人的婚姻,他为死去的母亲鸣不平;南风不能容忍自己的继父的酗酒,打人的行为;肥皂则是因为父亲的赌博和对自己的打骂而离开家,然后三个人都选择了逃避,以为离开了家生活就是自由的。找个零活打工赚钱,酒吧里尽情的狂欢,扒火车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可是兜了一圈最终还是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以及更加残酷的未来,就像丁波说的“我总觉得,一个男人,当他拥有很多东西以后吗,才可能拥有他喜欢的女人”他们的迷茫从现实一直延伸到了未来,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烦恼一样。
再说房东常月琴,他的痛在于地震中失去了丈夫和儿子,从此家不为家,她也无法再从失亲的痛苦和残酷的阴影中走出来。看到这三个叛逆的青年之后,她仿佛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此她能够容忍他们的各种叛逆,尤其是在他们挽救了她的生命之后,在他们的引导下她开始试着接受现实,从过往的阴影中又看到了一丝的希望。和他们一起重建了观音庙,重塑了观音像,同时也重塑了自己的内心。
可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离开,只留给这个世界一句话“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的”,当然我们不知道她的死是看淡了一切之后的超脱还是对于过往的痛苦的逃避,但我们知道这是她的选择,起码在精神上她是没有遗憾的。
可是对于观众来说,却仿佛是天大的遗憾,好在最后丁波见到了父亲,南风也回去看了继父,他们两个在隔阂之后终于又水乳交融般地在一起了,这不免要使我们感到欣慰了,庆幸青年一代还没有被迷茫打倒,最终还是在逃避中找到了出路,哪怕这出路或许就是另一场迷茫的开始。
有人说这部影片犯了文青病,文绉绉的不真实,其实是什么,是我们心底的那一份最初的悸动。在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地有着一个青春的梦,一个属于叛逆的年代的梦,想象着世界的中心就是我们,想象着生活就是一部装帧精美内容优美的书籍,遇到挫折的的时候就需要一场随意的旅行、一次恣意的狂欢、一次固执的逃避,等到过了那个年纪,再把一切留下来哀叹。这就是青春,荷尔蒙纷飞狗血满地的年纪。
说到底,这是一部讲生活,讲青春,又讲爱情的影片,迷茫与逃避是生活永久不变的主题,不同的是有的时候再回首还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有时候就再也不可挽回。有的逃避之后是成长,有的逃避之后却是绝境。
前一篇:两次传销危机
后一篇:“把妹培训班”能否带来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