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小人物的故事

(2011-03-20 11:46:55)
标签:

影评

三峡好人

分类: 影视

    《三峡好人》是一部比较老的电影。隐隐约约地记得好像看过,可是的确是在影片上映五年后的今天看到的。当时第一反应是:这片子多犀利啊,应该被禁才对,可是看完整个内容后才发现,这个想法多少有点荒诞,就像剧中那几个荒诞的镜头一样。
    对于这部影片总的感受,怎么说呢,用震撼应该不足以形容,那么用什么呢?思索半天还真没有合适的可以用来形容的词汇,这应该算是一种极致的赞美吧。不管怎样,赞美的话且先不说,妙不可言自有可言之处,那么就先来分析分析它妙在哪里。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说,《三峡好人》最大的特点,即拍摄手法就是长镜头的运用。这是一部现实主义手法浓厚的影片,所以长镜头的运用从很多方面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一副不一样的生活场景。
    贾樟柯导演这样描述自己的镜头:刚拍电影时我还年轻,觉得眼前的生活不是生命的本质,所以会去寻找。现在,我觉得生命的本质没有变化,但我会去感受每一天的生活。怎么说呢?譬如在这部电影开场,长江里的一艘船,慢慢开着。然后镜头拉进,我很仔细地拍摄每一个人,一共拍摄了80 多个,有人在说闲话、有的人在打牌,有的人在看手机短信,有的人在算卦。众生相看上去没有什么痛苦,但是镜头一收,其实那是一条很孤独的小船,在长江上漂流着。” 
    最开始的人长镜头我们都可以感受到,片中的长镜头更是层出不穷,长镜头的运用,不仅是对生活的一种罗列,更是一种议论和感慨。

    其次,影片至始至终讲述的都是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可是揭示的却是大道理,敲击的却是每个人心中最脆弱的那根弦。骑摩的的青年,开旅馆的小老板,唱歌的孩子,一群形形色色却又好似出自一个模子的农民工,唱歌的孩子,唱歌的青年……他们都是平凡的人,都在为生活而忙碌,为理想而奋斗,尽管辛苦,却又活得自在。就像贾樟柯导演说的,他以前的电影人物都是‘窒息而死’,苟且地生活下去,而这部电影里的人物都是狂欢而死的。
    不管怎么样从总体来说,三峡地区还是悲情的,那么少的资源,那么苦的生活,但是近距离地看他们的每一天,每个人都是茁壮的、狂欢的。这也正是小人物生活的特点,让人既怜悯又热爱的一种生存方式,让人不得不爱的一个群体。在荧屏上我们看到,所谓的电影大师其实都是善于塑造小人物形象的,因为这才是艺术的根源。比如卓别林的喜剧,比如周星驰的喜剧,总是喜中带悲,悲剧中又流露出喜剧元素,让人不得不爱。

    再次,影片中充满了许多的魔幻现实注意元素。比如片中出现的飞碟,腾空而去的古石楼,在两栋危楼间的电线上走钢丝的人……其实想想这些都不算荒诞:不比两千多年的县城用两年拆掉荒诞,也不比某个大腹便便的男人手一挥,长江两岸于是亮起璀璨灯火更荒诞。 
    其实我觉得在这样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场景中,夹杂几个这样的超现实的镜头是有其深刻内涵的。它不仅是对苍白无力的生活的一种反面诉说,同时也包含着一些理想的元素。因为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了,就像矗立的高楼可能在顷刻间就倒塌了,几千年的县城可能在短短的几年就消失了。有些改变几乎是强制性的,刻不容缓的,就像小马哥模仿发哥说的“这个世界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太怀旧了~”怀旧这种奢侈的品质注定要为这个粗鲁暴力的时代所遗弃。
    同时,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生活中,有些东西又是不会改变的,就如韩三明几十年如一日的感情,比如怀旧的情节,比如那些人对待生活的乐观和豁达以及对于新生活的向往。剧中的歌曲用的很典型,既有怀旧的,又有流行的,完全把我们带入了这样的一种氛围中,从而衍生出一种互相交错的矛盾,着矛盾不仅来自社会,也来自每个人心里,让我们明确的感受到了那个世界不适合我们,因为我们太怀旧了。而回到我们的现实,我们不也一样怀旧吗?

    最后,还要细节的描绘,经典又意味深刻的对白,真实而又经典的场面描绘,这些都是影片成功的因素,也是作为一部好片必备的素质。作为一个讲述小人物故事的片子,《三峡好人》的确很成功,因为它能够引起无数的小人物与之共鸣,与之共舞,好像自己就在昏暗的灯光下,扯着嗓子大吼着“酒干倘卖无,酒干倘卖无……”好像已经看到了下一代在废墟里唱着“亲爱的,你慢慢飞……”。还有影片所设置的的四个环节:烟、酒、茶、糖,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生活的见证或者感情的见证,不仅如此,他们更是见证了一群人,甚至是一代人的生活。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好电影,简单的故事,很粗略的框架,却刻画了许许多多的形象生动的人物,讲述了一群小人物的故事。在最后,我想感慨一句:到底谁是好人呢?我想我们都不是,或者说我们都是,因为答案已经在我们心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