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公共厕所
文/莫默
当有人说他像当年的韩寒的时候,他说“韩寒是主动不念了,我是被和谐了”。当有人说他的小说类似《三重门》的时候,他说“我们都在效仿钱锺书,韩寒把它光大了”。他有着韩寒一样的叛逆,他看不惯教育制度,当他的一篇作文《草见人命》被老师痛批并让他改变思想的时候,他依然决定斗争到底,最终写出了小说《逃花园记》,他就是李红豪,一个叛逆的中学生。
http://s14/middle/5a42d443x8b9426fee08d&690 在网络上,无意中浏览到这个名字和他的事迹,也就算是点到为止吧。高中生,不满于教育现状,因为在期中考试中写了一篇反对教育的作文《草见人命》而被老师们所“关注”,要求他改变思想,他的说法是“我不可能会改变思想,而且思想这个东西就算我想改,也不是想改就改的。”最后,他的叛逆使得自己“被”退学,他自己也因此未能够参加今年的高考。然后他也想当年的韩寒一样,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逃花园记》,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他的思想里不乏叛逆的成分,尤其是对于教育。他的言论里,他的文章里,处处都充满了对于教育的不满。而他的不满,典型的表现就是反对学校的教育制度,对于征订校服一事,他认为这是教育商业化的表现,因而拒绝征订,对于考试,他更是不满,将大陆的语文考试与台湾相比,他更加喜欢台湾的语文考试,认为那才算得上真正的考“语文修养”。在同龄人中,就像他在小说里谈及的,“不是我出头,是其他人的头缩回去了”,无论从哪方面讲,他都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叛逆者。
而且,他也仅仅是一个少不经事的叛逆者,仅此而已。
http://s1/bmiddle/5a42d443x8b942c145360&690
《草见人命》的原稿复印件
谈及他的叛逆,我们总是会和另一个时代的叛逆者——韩寒相比。因为有着共同的经历,那就是或主动或被动地退学,而且都具有语言犀利、性格独特的特点,最重要的,在思想方面都反对教育体制。这么一比较,俨然另一个韩寒腾空出世,也许不久就会被盖上“韩寒第二”的帽子。
但是,我们要清晰地看出,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韩寒作为叛逆的代名词,是整个八零后的骄傲,他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状态,他的批判是对于社会现状的理性分析。语言犀利,带着尖酸和讽刺,书法的是对于不平之事的不满,着眼于全社会。但是就韩寒在校期间的表现来说,并没有反对学校反对老师,相反,甚至还尊师重教,他以前的一些老师甚至还以韩寒为荣。而这样的一个李红豪,一个狂小子,言语带着叛逆,行为带着不满。而他的不满表现在哪里?就在于学校的体制,就在于考试?
其次,我要分析一个问题,教育是否就等于学校。显然不等于。学校要求定制校服,学校对宿舍管理,老师霸占副课……这些是属于学校的管理还是属于教育的范畴?我想说的是,爱听的做法,只是在反对学校,而不是教育。 每一个学校,在管理上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最起码在目前是这样的。我们以前也曾抱怨过学校强手杂费的事情,也曾抱怨过暑期补课的事情,也曾埋怨老师剥夺我们的体育课的事情,但是,这些只是我们的学校里存在的问题,而非教育体制问题。
再次,要说教育,有问题,这是肯定的,要不韩寒当年也就没有那么多呼应者了。而且,一直到现在,我们都坚定地认为,这样的问题依旧存在,依旧尖锐,亟待解决。可是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是一个你必须接受的过程。就像你的玩具,即便你自己不喜欢,你也弄不愿意别人来作践它,不是吗?
最后,我要说,作文也写了,小说也写了,该说的也说了。一直批判教育的人还会继续批判,支持的还会继续支持。教育不是出气筒,不是公共厕所,谁都可以来发泄。同时,教育更不是成名的踏板,践踏了它,就可以提高自己?教育是我们自己的教育,尽管我们不喜欢,但我们敝帚自珍。
我们需要说真话的韩寒,但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教育的掘墓者。
我的更多推荐:
点此返回博客首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