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林隽微信公众号:i_guquan)
在老林看来,全球现在就像一个“巨大的欧盟”,共同陷入了货币陷阱。尽管G20国集团上月同意,需要采取超低利率和印钞之外的其他举措,来帮助全球经济摆脱增长迟滞的局面。但话音未落,欧洲央行总裁德拉吉就推出一套大胆的刺激政策,下调隔夜存款利率10个基点,至-0.40%,并扩大QE规模至每月800亿欧元,较此前扩大了200亿欧元/月,并将QE购债范围扩大至非银行企业债券。
当然靠印钱来维持全球的生计,也不是长久之计,这些全球央行大佬们也自然知道。德拉吉祭出大招同时暗示不会继续降息,而去年12月作为放水总舵手的美国也在勉强将联邦基金利率从零提高到0.25%。可是这次的全球货币放水周期是不是就能结束呢,这里要引用周行长那句话: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保持灵活适度。也就是再放不放水要看经济的具体情况。
可是印钱印多了,当然会有后遗症:通胀,比通胀更糟糕的是,印了很多钱,经济还是不景气,那就是:滞涨。
前几天公布的2月CPI数据,值得大家警惕:同比增2.3%,前值1.8%;PPI同比-4.9%,前值-5.3%。虽然寒冷天气和春节假期是推高蔬菜肉类价格,是CPI走高主因,但PPI降幅收窄至-4.9%,直接反应了2月大宗商品价格的企稳回升。其实,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情况,美国1月核心CPI已经升至2.2%,创下近4年以来新高。也就是说中美同时出现滞胀的征兆。
上一次全球滞涨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西方发达国家陷入经济增长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的泥潭。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祭出“里根经济学”,德国“供给侧改革”,放松经济管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控制能耗,减税,才逐步将西方国家拖出滞涨。
这些政策大家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这就是中国版的供给侧改革。反观70年代滞涨,最佳的投资品是黄金和大宗商品,其次是公共事业和医药等防御性产业。但如果中国能够借鉴西方历史教训,防微杜渐,成功逐步跨过滞涨风险期,中国将可能迎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以2016年全面“营改增”改革,9000亿的减税方案来看,老林最看好服务行业,特别是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相关的高端服务行业。
当前来说,中国离滞涨还有一定距离,与当时的美国相比,中国最起码还没有陷入赤字危机,政策回旋空间还是大很多,我对中国能跨越滞涨陷阱保持谨慎乐观。
加载中,请稍候......